郝高峰
诚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及听、评课等活动中,我也发现许多教师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探索,另一方面却又“依依不舍”;一方面高舉“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旗,另一方面又不顾孩子的数学现实,提出一系列琐碎、繁杂的“小问题”引领着学生逐渐走向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甚至连学生说出的话都不放过,也要“复述”一番,极尽“强调”之能事……其实,这是理念与行动不同步的表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谈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应紧紧占领着课堂这块阵地,研读教材,理清教学“主线”,设置“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简约大气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快乐地学数学。
一、研读教材,理清教学“线条”
教学中,真正能静下心来研读教材的老师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把数学课变成习题“大杂烩”者不乏其人,他们盲目拼凑学习材料,课堂教学杂乱,线条不清。我认为,要“出”教材,必先深“入”教材。教学中,我们提倡用“边读边想”的方式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梳理知识间的脉络,形成教学的“线条”。当然,我们发现有些教学内容的“线条”非常清晰,有些内容的“线条”就比较隐晦,还有一些内容的“线条”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清。课堂组织上,我们也提倡教师设置清晰的“线条”,或明或暗,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美”。例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时,从1个烟盒的包装,到2个的包装(重点),再到3个、4个……甚至10个烟盒的包装,逐层推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摆放、计算,经历动手操作、猜测、发现、验证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花边有多长》的练习设计时,以“数学游乐场”为线索,巧妙地将长方形周长的练习串了起来,使人感觉清新流畅,课尾更以“今天的游园活动一共走了多少米?”巧妙做结,不着痕迹地复习了知识。
二、设置“大问题”,争做“小老师”
“大道至简”,数学课只有追求“简约求实”才能彻底解放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1.以“大问题”引领课堂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学线索之后,就为“大问题”的设置提供了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问题设置大些,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学生在“大问题”的指引下,可以充分展开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活动。教师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但不是盲目放手。“大问题”的设置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点阵中的规律》时,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时,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点阵,你有什么发现,你是如何发现这些规律的?”探究完成后,又设置大问题:“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点阵,以小组为单位,画一画,研究研究。”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极具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探讨的空间。因此,就有了学生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2.让“小老师”绽放课堂
小学生也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与其只是让学生怀揣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梦想,不如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现在就做“小老师”绽放课堂。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当然,这个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实施: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课堂的观念,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从一道题(计算、应用题都可)的讲解入手,从一个问题的辩论组织开始,多鼓励,树立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语音系统,如“请大家看这里”“谁还有什么意见”“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等。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要教学生如何表述,如分率句的分析,先分析单位“1”,再找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式计算了,必要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训练。第三,要教会学生与人交流的方法,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刚开始时,可以随机请学生复述同学的发言,以提高学生倾听的意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学生会慢慢地树立起“课堂小主人”的意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甚至有效地与人交流讨论。
3.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我们经常会看到它流于形式,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会小组合作。静下心想想,这是当然。学生要是直接就会小组合作那才奇怪了。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教他们小组合作了吗?”关于如何教这个,教学中我有一些做法: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的道理,树立分工合作的意识;其次要教给学生与人交流的方法,倾听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等,必要时,可以选择会交流的小组给大家做展示,以供其他小组模仿,这个效果是极明显的。另外,可以组织小组命名、制订口号等,提高小组的凝聚力,要在评价机制上多实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长期培养,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小组合作”机制。
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足见“留白”的重要性。这是用画家的“懒”笔换来观画者的“勤”思。教学亦如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细小、琐碎的问题“藏”起来,多设置一些“大问题”,给孩子留得“大空间”,用教师的“大”问激发学生的“多”思,努力打造简约大气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张文质.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桂华.简约,数学课堂的永恒追求[J].小学教学:教学版,2010(10).
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