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玉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成为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又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简单的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式思维。传统的教育弊端在于传递课本现成知识,忽视学生内在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究欲望,学生独立思索、自我探索、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锻炼甚至深受压抑,不能体会思维、获得、实践、创新过程和喜悦。可见,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是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呢?
一、了解“探究性学习”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知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形成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简单的讲授—接受、提示—模仿、记忆—复制等被动状态,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理解、应用、探索、创新中获取新知识,学生的思维在探寻答案,在实践过程中或解决问题中找到答案。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中,所有讲述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现成的,教学过程只是简单机械地呈献给学生,学生不知问题在哪,也不知道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书本知识与生活相关联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比例尺”教学,老师一上课,拿出一幅地图,让学生考考老师:同学们,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换换角色,由你们考考老师。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老师都能准确地知道两地的实际距离。学生丈量、报数,教师一个个作答,学生对老师神奇的答案所征服。带着好奇和疑问,教师提出了新课题“比例尺”。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思维,又从自己的城市丈量到北京到伦敦的距离,在问题的逐一解答中,学会了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
三、注意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探究性学习讲究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成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小学生智力水平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把好、中、差几种学生结成小组共同学习,可以解决差生跟不上走、好学生跑得快的问题,也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弊端,有的学生以为问题挺简单,懒得思考,比如,长度单位的换算,圆角分的换算;遇到难点,部分学生又不动脑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比如,圆柱体积的计算、行程问题的计算;还有的小组发言总是一两人,不给其他人机会。等等。所以,合作學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这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及时掌控,好好研究实施。(1)要限时限地,在单位时间里找答案;(2)教师要提示学生问题的难点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探究;(3)要求教师传授合作技巧,分层次解决问题,简单问题和难点问题由不同学生承担;(4)培养学生听、讲的能力,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对自己提出不同意见,要先听再讲明自己的理由。
比如,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再算中括号里边的;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同学们展开讨论,出现了不同的认识;老师指导具体操作,看验算结果,澄清错误达成一致,教学生记住规律。知识的掌握都是在学生合作研究探讨中进行;能力的形成在计算对比中培养。
探究式学习,恰恰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空间,让学生放手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在复杂环境中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以适应未来终生学习的需要,适应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