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越女”意象的文化内涵

2015-05-30 00:35:02俞达妮
参花(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意象

摘要:越女一词在唐诗中频繁出现,是内涵丰富的词。论文简要说明了唐诗中越女意义的历史演变,同时对其形象进行了具体分析,由此解释其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关键词:越女 意象 文化内涵

越地一向是古往今来诗人提取诗歌创作意象的文化源流之地。会稽、鉴湖(即镜湖)、禹庙等都为诗人热衷描写的对象。李白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1]吴越之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在唐代诗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而“越女”又常常和吴越之争相联系,诗人咏诗时不免代入怀古伤今之情,一定程度上对唐诗的意境、主题以及诗人情感表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越女”意象的文化内涵

王昌龄在《诗格》中云:“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2]同如江南女子采莲嬉戏,西施负重兴国的场景都只是陈述事实,但是品诗时总会暗含感慨,前者意境明快,后者沉重抑郁。意象依托诗歌整体呈现意境,诗歌依靠其出“味”,这种“味”基于文字中包含多层浓郁的文化纯度。“越女”与“秦女”“赵妃”等典型女子形象有明显的差别。“越”字包含两种含义:即越国与越地两层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内涵;再加上越地长久以来的文化积累,为这个意象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内涵。

首先是越女独有的地域文化及其历史内涵。在文化领域中,文学是再现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重要的形象载体,文学创作中往往携带着比较明显的地域文化印迹。作品中所要反映的地域信息越强,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就越浓郁越鲜明。[3]首先,许多诗人都是对吴越山水仰慕已久,“越女江南讴”[4]一句就将美丽的女子和江南风景合二为一,风光可谓千山竞秀,就自然会为唐诗的意境增色。再加上像贺知章、朱庆馀、罗隐这些唐代诗人本就是会稽本地人,对越地山水景观的描绘技巧更是娴熟,而像李白等诗人也是游历之后写下诗篇。自东汉以后,诗人又把越女和西施故事进行融合,唐代更是将吴越文化奉为历史传承的必要阶段。这也与中华民族追求孔孟文化有关,如上虞市(今绍兴上虞区)流传曹娥寻父的故事,当地人还为其建立庙宇,每年有许多人祭拜曹娥娘娘;西施复国则是深明大义的体现。越女不仅是美人的指称,更是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的典范。如同秋瑾一般,越地女子早已不是传统中国女子娇媚形象,她与铸剑文化、铸剑精神形成了一种个体重建。文化一向受政治、经济影响。唐朝由盛世到衰落的历史,不光可以从诗歌整体意味中挖掘反思,或是从李白到杜甫的创作风格的迥异中探索,事实上也可以从“越女”这个意象由环境的点缀之物转变为一个集合多种阐释意义的象征中窥见一斑。

再次,是由富有张力的审美感知而产生的意境文化内涵。无论在“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阶段,还是“老忧王室泣铜驼”的悲凉晚唐。吴侬软语、如铃欢语和柔云绕月一直是唐朝人一心向往的江南意境。唐代诗人鲍溶作一首《越女词》云:“越女芙蓉妆,浣纱清浅水。忽惊春心晓,不敢思君子。君子纵我思,宁来浣溪里。”[5]现今觉得芙蓉、清水等意象已经显得泛滥了,但仔细想来应该觉得赞叹。在唐朝,越女已然成为一种成熟的审美意象,诗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众多优点的完美形象载体。即使到今天,人们还抱有“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臆想。黑格尔这样说:感受性作为感觉的自相同一,在被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时,不是麻木不仁的静止的和僵死的东西,这种东西扼杀了自身,却永远离不开有生命的东西的范围[6]。镜湖、禹庙、越王台等都是死的东西,而唯有人的灵动性能为整首诗歌提供一种“生”的灵动,这种灵动完全是不同于动植物的,也不是简单的欢歌笑语,而是一种发展的原理,越女形象是属于吴越时期的,也是属于唐诗的,更是一种传承的体现,即提到越女,听者就会与“美”相对应。

二、结语

唐代诗人多受盛唐风气熏染,描写越女时多带有闲情快意。而后唐朝衰落,将吴国败亡归于越女,到了宋朝此意更是风靡。现今和平年代,浙东某一毗邻会稽山的高中,校训仍然是“卧薪尝胆”。可见,一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依赖于个人形象,她的背后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种内涵会随着所处年代的民风的嬗变而改变,但其所基于的原典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今的越女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温柔女子而是带了刚性。越地本复仇兴国之地,唐朝将越女一普通美貌女子深化到亡国之因或是肩负重任的使臣,使后代对这一形象的印象产生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明)胡之骥,注.李太白全集[M].李长路,赵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高利华.越文化与唐宋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宋)郭茂倩,编.齐明王歌辞七首,乐府诗集卷五十六舞曲歌辞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八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6][美]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俞达妮,女,广西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6
意象、形神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16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