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
摘要:建国以来在解决领土边界问题的进程中,新中国一方面以非战争方式同一些邻国解决有关领土争议,另一方面则又和另一些国家则经历了谈谈打打的历史过程。本这种在处理领土边界问题手段上的差异化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界的理论思考、形成了文献成果,本文试图对涉及该问题的若干文献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中国;领土边界争端;差异化现象;文献综述
就“中国领土边界争端问题”及其“处理手段的差异化现象”问题而言,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成果加以回顾,归纳其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
一.聂宏毅《鼎定国疆: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边界问题研究》一书建国后领土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特点有三,一是采取了综合研究的范式,避免了普通个案研究的不足;二是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诸如“邻国属性指标”等定量研究的方法以检验中国的边界政策及其处理争端手段从而得出了“邻国所奉行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态度有着根本性影响”①的结论;三是提出“中国处理领土边界争端问题的态度成因”的命题,以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了回答该问题的四种理论模型,下面主要就第三点加以梳理。
中国处理领土边界争端问题手段差异化现象,可从内政论、转移论、平衡论与制度论等四种路径加以解释。内政论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影响论,美国学者Roy Ananda Bikash认为跨国界种族联系与冲突应发边界动荡②。该模型认为内政因素最终决定了中国领土问题的态度,并且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一方,对影响中国态度的邻国政策因素涉及较少。转移论则把注意力放在和平转移理论的解释上。聂宏毅通过对驳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关于“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权的稳定性,如果国内不稳,则倾向采取妥协”③的结论,指出“政权稳定性只是影响中国态度成因的一个干预变量,不具有普遍性。”平衡论则重点关注现实主义威胁,认为“新中国与邻国领土问题上采取的和平谈判而非武力解决的立场,是处于对不同战略方向威胁的差异性感知。”制度论则以国家体制是否“民主化”为标准,认为,“民主国家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更倾向和平的段, 而非民主国家则更倾向非和平的手段。”④
聂宏毅通过系统提炼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此类命题的解释充分合理。但不足之处在于,对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运用分析略显粗糙,缺乏大数据支撑。
二.王波港《建国后中国陆地争端的解决模式探析》一文着重于对中国解决陆上领土问题的史实论述,涉及对缅、印、苏边界争端解决过程等个别案例的传统归纳,虽然在研究方法上略显保守,但由此总结出的一般方法与模式仍具一定启示意义。该文认为,中国在处理领土问题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大国的解决模式,即平等协商的模式”,但“如果邻国试图采取武力的方式改变现状,中国不会妥协,往往会武力回击......”⑤
这实际上是把中国领土问题解决手段差异化现象归因于对方边界政策是否具备和平性的问题上来,领土问题上的战和与否,邻国态度是关键,中国在很大程度是后发制人的。该文这一结论与上聂文就极其类似了。可见,具体研究路径和操作方法的不同不仅没有带来理论成果的“橘枳之别”,反而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
三.陈寒溪《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通过中缅、中俄领土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概括出中国处理相关争议的一般模式——“适当的让步加适当的武力”,得出中国在解决同领国的边境纠纷中所要达到的目标——“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改善双边关系稳定周边环境”。该文认为,中国“通过适当的让步,达到既然解决边界争端,又改善与邻国关系的目的”。⑥该文特点在于从中国一方分层论述了目标与处理模式的关系,就邻国是否接受中国的解决模式出发,总结出三种可能性:接受——解决;拒绝——搁置;使用武力——武力相抗。
与前两文相比,该文其研究路径端口则更为狭窄,其研究对象仅限于和平解决有关争端的中缅、中俄关系,研究方法局限于对具体事实的罗列陈数,政策论述有余而理论分析稍显不足。
四.高飞《简评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及理念》则透过历史回顾的方式梳理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法与原则,提出中方的目标在于“国际和平与国内稳定”,原则在于“和平谈判,友好解决,不诉诸武力”。⑦与前几篇论著重视武力等非和平方式在解决争端过程中的地位不同,该文的特色在于强调国际法及联合国的独特作用。该文认为,该类争端之所以产生,与双方“边界法律文件不清”和“国际法缺陷”等因素有关。换言之,该文把中国边界争端解决的立足点放在双方领土法律关系改善和明确的基础上。
应该说,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该文其特色在于其鲜明的政策性,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但未能完整概括中国处理领土问题时“一手捧鸽,一手持剑”的基本实践。因而未能完整解释中国处理领土边界争端问题的差异化态度。
通过对涉及中国领土边界争端问题及其处理手段的差异化现象的有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可以发现,虽然该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各种理论成果不断涌现,但对中国领土争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学界对1949年以来有关我国主权冲突的研究和说明比较缺乏,在现有各种版本的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教材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讨论,也谈不上细致的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陆地领土争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问题上,定性分析与传统归纳有余,而定量分析与理论创新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以在建立相关理论分析模型方面入手,扬长补短,把重点放在计量主义定量研究与传统主义经验总结的相结合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土边界争端分析解决之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注解:
①聂宏毅:鼎定国疆:新中国成立60年中國边界问题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11日
②Roy Ananda Bikash,“Territorial Conflict and Interstate Dyadic Interaction Patterns:Power versus Issues, ”Ph.D.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③徐焰:解放后我国处理边界冲突危机的回顾和总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3期,第16页。
④Paul K. Huth, Standing Your Ground: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Michigan University ofM ich igan Press.
⑤王波港:建国后中国陆地争端的解决模式探析,2012,http://www.docin.com/p-547227149.html
⑥陈寒溪: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5月,http://www.docin.com/p-44607256.html
⑦高飞:简评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及理念,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5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JXY200805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