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知道这两本书

2015-05-30 08:46
大学生 2015年1期
关键词:两本书玻璃心译作

朋友新家竣工,弄了一间很大的书房,四面墙壁都是书架,从地板一直伸展到天花板上。我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浏览他的藏书,朋友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书房不错吧?”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我发现你的好多书我也有。”

冬天到了,前两天另一个朋友在网上说,这是一个读书的季节:泡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暖气旁,沐浴冬日暖阳,再舒服不过了。为此她一口气从网上买了好几本书,还把它们一一晒到了朋友圈里。看完朋友的书单,我默默地关掉微信,心里升起一股深深的失落。

来说一下我真实的感受吧:2014年我出版了两部译作,上述两位朋友都得到了我的赠书。可我在第一个朋友的书房里找了半天,并没有找到我那两本书的踪迹。而第二个朋友,她没有把我的书列入阅读计划也就罢了,而且还买了那么多其他的书放在朋友圈里炫耀,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并非是我玻璃心,但这实在太让人郁闷了:我给大约三十个朋友寄了我的译作,差不多半年过去了,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仅有一个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她的一个同事在办公桌上看到我的书,顺手借去看了,发现还挺有趣的,反过来向她推荐,并请她一定要把这个意见转告我……该朋友说:“等同事把书还回来,我一定好好读一下。”可说话又是三个月过去了,我至今也没有听到她的后续评论。还有一个哥们,在朋友中一向以博览群书著称,我还蛮期待他的意见的,没想到他也是只字不提。有一次吃饭,他还向我推荐了好几本外国小说,当时我的心里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腾,真的很想提醒他一下:我推荐你看的那两本外国小说你看了吗?

当然,我是一个那么好面子的人,这样的话自然是问不出口的。有一段时间,我脑海里常常响起任贤齐的那首歌:“我现在很受伤,很受伤,很受伤……”我想,也许是朋友们太了解我的审美品位和文字水平了吧,所以才会判定,不值得浪费时间来读我的译作……

冷静下来后,我也反省了一下:其实我待朋友之心,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专栏,每周更新一次,我倒是进行了支援,每个星期都会花一块钱下载他的文章,可下载后我到底有没有读呢?老实交代,我其实只读过前四期,后面的都没有读。一个朋友从武汉给我寄来她的随笔集,两年了,我也没有读,兴许她也在等待我的反馈……我们总是太爱表现自己,太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很多时候,却忘了去倾听、去关注、去欣赏别人的“存在”。

我之所以特别在乎朋友的反馈,是因为这些书是证明我的“存在”一种方式。在大学里工作,我们常常会被别人认为很闲,甚至连我的学生都问:“老师,你们一周就上那么几节课,平时都在干吗啊?”是啊,我平时都在干吗?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我总是忙得焦头烂额,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在忙什么。我的第一个翻译合同是2010年签下的,而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了。四年里,我熬过无数个夜晚,经历了太多的纠结——因为我还是个翻译新兵,第一次上阵就要面对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且内容十分晦涩,难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最痛苦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伏案到凌晨,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完工,不知道编辑会不会满意,不知道出版的流程有多长,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最终能不能出来……如今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那段时间的。但我至少有了一个答案,当别人问我在忙什么的时候,我终于可以回答:“我在翻译。”

然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我的书却迟迟没有出来。朋友们都问:你老说自己在翻译,可成果呢?现在,我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忙碌正名了,心里自然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关注。直到有一天,当我自恋地捧着自己的书在那里读,这时我突然发现,这里面竟然有那么多错误!它们白纸黑字地躺在那里,是如此扎眼!四年前,我一心盼望的是自己的作品早日出版,而当它真正出版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正名不正名并不那么重要,而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后来,我听说我的学生正在传阅我的书,这更加深了我的恐惧,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知道这两本书的存在啊。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朋友的一句话,我觉得用来代表我此刻矛盾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朋友说的是:

“我需要一种别人觉得我不存在的存在感。”

就以这句话作为此篇的结语吧。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两本书玻璃心译作
有趣的小实验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玻璃心给谁看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作怪的玻璃心
敲碎职场玻璃心
一口“仙气”
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