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徐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应徐州市委市政府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要求,文章立足于生态交通的内涵及原则,构建了徐州市生态交通规划目标,对徐州市生态交通的建设提出策略。
关键词:生态交通 生態交通规划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徐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所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越加凸显。由于地理、历史、人为的原因,徐州市城市布局发展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不相协调,交通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城市化和城市人口扩张速度逐渐加快,市民用车意识和购买能力的增强,徐州市道路上的车辆(特别是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多,使得道路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虽然近年徐州市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但仍然无法弥补机动车保有量的过快增加,并受制于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不完善,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
1 徐州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交通阻塞现象相对严重
据统计,徐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339293辆,2013年新增机动车137497辆。目前徐州早、晚上下班时间段,主城区主要道路大都处于流量饱和或超饱和状态,经常发生拥堵。
1.2 徐州市公交车辆运载能力不足,线路分配不均衡
尽管徐州市近两年已逐步淘汰了老旧公交车,使用新型空调车,公交车内空间和运力大大增加,但从整体上看,公交车辆总量仍显不足,在人流量较大路线或者高峰时段,公交车仍显运力不足,即使增加了机动加班车也仅是有限缓解运载压力。从线路覆盖上看,徐州公交路线的覆盖面比较窄,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于偏僻地段,公交车的分配明显不足,发车间隔长,车次少。从线路设计上看,出现了主干路段线路重复而次干路和支路少线甚至无线路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公交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1.3 未设计城市BRT系统,公交运行效率低下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以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徐州市仍使用传统公交运行方式,未设计城市BRT系统,很多道路也未开辟公交专用道,公交运行效率低下。
1.4 忽视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系统
自2012年9月30日,公共自行车作为徐州市政府一项惠民工程登陆徐州市,市区和铜山区共建设489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16400辆公共自行车,基本上能满足市民的骑行需求。而市民自有自行车和电动助力车也构成交通车流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非机动车具有清洁能源、环保、便捷的优势,但是徐州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对非机动车道的忽视却制约了非机动车的使用。很多道路的机动车道已经挤占了非机动车道,或者车道间未设置隔离护栏,或者在修路时只注重机动车道的路况,而非机动车道坑洼不平甚至缺失,使得众多骑乘者无路可骑,被迫在机动车道上穿插,形成事故隐患,增加道路拥堵状况。
1.5 城市快速路建设未成体系,物流交通分流不足
徐州东三环高架快速路已于2014年5月正式通车,对物流交通进行了分流,设置合理的出入口、明确禁行车辆信息和全线无红绿灯,极大的提升了东西向的交通效率,解决了东线拥堵问题。从徐州市整体交通布局来看,城市快速路建设还显得尤为不足,未成体系,各种车辆没有合理分流,通行效率低下,道路拥堵情况愈演愈烈。
1.6 徐州市智能交通技术匮乏
智能交通需要运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包括信息提示系统、安全检查系统、医疗救助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支撑。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道路拥堵,对交通运行情况和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而徐州目前仍主要依赖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未起到引导作用。
2 生态交通的内涵及规划原则
生态交通是指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由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和交通环境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是通过对交通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环节进行系统地研究、规划、管理,使交通不仅具有输送人流、物流、信息流,支撑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和优化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的功能。生态交通突破了传统交通的范畴,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压力,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促使城市交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施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政策,引导人们使用绿色生态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化的交通运输体系。[1]
生态交通的规划与建设秉承着以下两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从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力求资源利用高效清洁、交通流畅、交通成本最小化、环境友好、景观美化、生态健康。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使任何交通手段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工具,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使交通工具的驾驭者充分享受着高度舒适、快捷、便利的同时,借助科学发达的交通管理手段与交通工具本身卓越的性能,免除了自身及他人在安全上的顾虑。
3 徐州市生态交通建设策略
要实现生态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压力,降低环境污染,引导绿色生态出行方式,首先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备绿色出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完善公共交通网线、非机动车出行与停放、轨道交通换乘等。同时,尊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生态交通配套设施,扩展城市快速路,实施交通智能化管理,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市民出行,实现舒适、快捷、便利、高效的生态交通运行。
3.1 公交
在城区增加公交车专用车道,在主干道及中心城区设计城市BRT系统,提高公交车运营效率,扩大公共交通的容量。公交线路网点的设计要全面覆盖,减少换乘和步行距离,缩短换乘时间,并与轨道交通相配合。增加公交車辆,改善乘车和换乘环境,完善站台设计,改善候车条件。与其配套的措施还要控制和调整机动车停车场。在中心区周围大型公交站点附近设置停车场,控制合理的收费标准,鼓励出行者到达中心区周围后,将车辆停放在公共停车场,改乘公交车进入市中区。对进入中心区的机动车辆收费划定中心区域,建立电子收费系统,以此来控制中心区机动车交通量。
3.2 非机动车
要鼓励和扶持市民采用非机动车交通工具,首先就必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保留非机动车道,设置隔离护栏,并保持非机动车道的路况良好,让市民有路可行。同时,在中心区设置安全可靠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并安排看守人员,公共区域停车场的看守人员工资可由市政支出,从而减少车辆丢失和损坏情况,让市民放心可停。增加公共自行车的网点,并在高借出率的网点增加车辆,适当延长单次免费借车时间,让市民有车可骑。
3.3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较其他的交通工具有其显著的优势,它的交通事故率大大低于其他道路交通工具,噪音和空气等环境方面的污染也较低。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独立于道路交通,所以不会造成交通拥堵,运行效率高,人均能耗低,同时道路空间占用小。轨道交通在资源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在绝大多数人文和可持续发展属性的定性评价指标中,轨道交通也都具有优势[2]。2013年2月徐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根据近期规划方案,将建设3条地铁线路,包括1、2、3号线一期工程,徐州市远景地铁线网由7条线组成,包括5条市区线、1条市域快线、1条机场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应与城市公交系统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换乘体系。
3.4 城市快速路
未来需建设多条快速路相通连,由线及面,全面覆盖城市主干道和周边地区,并连接周边多条高速公路。要合理设计下穿工程及高架,破除地形及铁路的阻断,形成公路全面管网。严格执行车辆通行分流措施,将大型物流运输限制在主城区之外。
3.5 交通智能化管理
当前很多一线城市已经在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是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和控制,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它是目前公认的全面有效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特别是交通拥挤、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的最佳途径[3]。“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高科技的运用,使道路交通达到高度智能化程度。通过在各大路口设置实时路况指示牌,借助系统的智能预报,司机和调度管理人员对交通状况实时了解并可以提前决策,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同时设置空气污染监测点和噪音污染监测点,并实时反馈。这一系统体现了车、路、人的高度统一,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安全性、环境的质量和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6 市民生态交通意识
如果说以上措施都是实现生态交通的外在条件和推进,那培养市民生态交通的意识就是实现生态交通的内在驱动。要从观念和习惯上影响市民的行为,通过公益广告、组织公益骑行活动等各种途径宣传提倡绿色出行,健康骑行的生活方式,降低人们开乘私家车出行的意愿。对经常骑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可发放绿色骑行使者的胸章和车牌,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大力灌输非机动车驾驶人和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车行其道,不乱穿行,不闯红灯,通过交警和协警的管理、合理设置隔离护栏,配合一定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惩罚措施,如罚款和罚充当协警指挥交通一小时等,规范市民行为,减少事故。
参考文献:
[1]郑义恒,李文勇,杨波.桂林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8.8.
[2]江黎明,吴瑞麟.浅谈绿色交通[J].中南公路工程,2004.9.
[3]范海雁,杨晓光.城市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策略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12.
[4]王紫嫣,刘宁宁,宋言东.徐州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
[5]俞燕.保护城市自行车交通及建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J].城市研究,1999.2.
[6]谢斌.加快“绿城”生态交通建设的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6.
[7]项贻强,王福建,朱兴一.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
[8]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03.2.
作者简介:
余佳(198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