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015-05-30 22:48牛德金刘德堂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转化浅谈学困生

牛德金 刘德堂

内容摘要:所谓“学困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不思进取,目无学校、班级纪律,在班上胡作非为,让教师无可奈何、家长束手无策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不歧视、挖苦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公正、公平、以诚相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序渐进;给学困生父母般的爱等。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浅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推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你面对那些天真烂漫,充满稚气的淘气包、小皇帝时,有时他们会让你感到手无举措。他们之中有天才,怪才,也有让人伤透脑筋的“捣蛋鬼”——学困生,要想使这些学困生能安分守己、勤奋学习,在班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整个班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转化,使学困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转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眼中的所谓学困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不思进取,目无学校、班级纪律,在班上胡作非为,让教师无可奈何、家长束手无策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他们的思想转化入手。通过一些生动感人的题材,教育他们走正道;其次,鼓励他们读好书。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学习书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人生价值的深刻含义;再次,启发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二而努力奋斗,使他们明白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高的体现。

通过以上教育,使他们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自己来学校的真正目的,从而更使他们认识到顽皮、逃学、捣蛋对班级的极大危害以及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未来美好前程的影响,树立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是信心和决心。

二.不歧视、挖苦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作为教师,尤其是学困生的班主任在转化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学困生,决不能对学困生有偏见,更不能因为学习成绩差而逃避对学困生的教育。对这样的学生更应该有千倍的信心和决心,相信他们有闪光之处,要善于发现并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面对学困生,我们千万不能有丝毫的讽刺、挖苦,以免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若对这些学生常常冷眼相待,老是讥讽嘲笑,或许这些学生会自暴自弃,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相反对这些学生如果用心去感悟他们,常常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或优点适时进行鼓励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时明白他们也有长处,并不比别人差,感受到班集体需要他们,他们也离不开班集体,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三.公正、公平,以诚相待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优生,对学困生不太重视,甚至连最起码的一点小事也不让学困生去做,在学习要求上,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学困生的学习、作业以及劳动成果视而不见。相反,对于优生教师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他们的培养之中,对他们微不足道的一点小成绩也会大张旗鼓地表扬宣传,其实这无形中也是对学困生成绩的否定。结果是优生在教师的眼中更为优秀;对于学困生来说会使他们感到越不如别人,越无地自容,逆反心理会越强烈,表现也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以诚相待,给学困生一片立足之地,鼓励优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学困生也有优点,让他们抬起头、挺起胸,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朝着自己的理想昂首前进。

四.对学困生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序渐进

面对充满稚气而又淘气的学生,作为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来压制他们,侮辱他们的人格。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不能急于求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一下子让他们从学困生转变为一个优等生,那是绝不可能的。因此教育首先要讲道理,说好话,以情去感化他们,以理去说服他们。这样慢慢教育引导,让学困生懂得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里还有一片蓝天,还有一片绿荫。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陶冶他们,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困生转化为优等生。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缓慢的过程,教师只要不存偏见心理,不厌其烦地去感化他们,谆谆善诱地去教育他们,学困生的转化必定会水到渠成,所有的学困生也将会迎来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月牙湾小学;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转化浅谈学困生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为诗浅谈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