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交往·道德学习

2015-05-30 11:42:17冯雪娇
学理论·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交往生活

冯雪娇

摘 要: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关键词:生活;交往;道德学习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243-03

伴随知识经济、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也在积极地建设学习型社会,“道德学习”也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走入了中心位置。在人类精神由理性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大潮中,道德学习也在逐渐地回归生活、回归于人。交往是主体(人)以他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既是一个实践范畴,也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道德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在交往关系中展开的活动过程。

一、生活视域下的道德学习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为的是唤起人们对道德学习的重视。其中呼声很高的是一种在生活视域下展开的道德学习,即生活型道德学习。生活型道德学习是基于现实的生活基础之上的道德学习的新发展,它是对传统的道德学习的一种超越。但是,仅仅从字面上单纯地把生活型道德学习理解为在生活中进行的道德学习,未免显得简单和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必须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来挖掘生活型道德学习的内涵。

道德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这是对生活型道德学习的最为浅层的理解。生活型道德学习就其过程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历经生活实践,从行中求知,在做中进学,将行为逻辑内化为思维逻辑,直接抽象出道德上的“亲知”。其二,通过生活的体验和各种实践活动,修正道德的“亲知”“闻知”和“说知”,将内化的思维逻辑再外显为行为逻辑,不断地将已学、已知的知识、情感等表现于外部行为,从抽象再到具体。内化和外显的交替、抽象和具体的转换是以生活为中介的,所以说,道德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道德学习是以生活为中心的。任何道德学习都是关于生活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不可能学习生活之外的道德。人通过道德学习来考察特定生活关系中的道德关系,分析具体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探究隐藏于生活场景背后的道德基础。道德学习是学习生活本身,认识生活关系,把握生活方式,关注生活品质。生活是有待学习去开采的丰富矿藏,道德学习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开发、利用和再生。道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道德学习自然地就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道德学习以生活为中心,也意味着生活是作为道德学习的一种空间、一种环境而存在的。

任何道德学习都是为了生活。道德学习是通过学习行事做人、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懂得为人处世的规则和道理,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达到自由的状态。道德学习既源自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并通过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而作用于生活。道德学习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而对生活有所感悟,即有所“得”。“得”即“德”,二者是相通的。道德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可以使学习者从容地面对棘手的生活难题,从而能够更好地生活。因此,只有取之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道德学习才能有意义,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道德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道德学习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者存在和生活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学习者自我生存、自我生成的过程,还是学习者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和复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纵观人的一生,学习几乎就是人的生活过程和存在方式。道德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人的生成过程,它没有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和占有作为道德学习的目的,而是看个人能否从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完成道德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道德学习不只是单纯的道德认识获得的过程,更是道德学习者丰富自身生活和提升自身生命意义的道德实践过程。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观照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开始并没有专门的学习的机构和场所,生活就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摇篮,生活与学习在最初的时候是直接同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习机构,学习也就慢慢地被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事实上,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在意义层面上从来没有分离过。生活的学习意义与学习的生活意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也只有贯穿在生活之中才能够全面展开。总之,生活在道德学习的价值生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交往关系中的道德学习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相互频繁交往的时代里,交往成为当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交往之中,不处在实践活动中,道德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所从事的一种交往实践活动。道德学习是为学生设计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學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的主体行为,主要是为了丰富现在学生心灵的需要。它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更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创新和超越,它使教育的重点从“教”转移到了“学”。对学生个体来说,道德学习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要处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师生关系。家庭、社区、学校、社会都是学生的活动场所,都是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可能性场所。因此,只有立足于特定的社会场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深入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道德学习,从而为将学生塑造成道德的人奠定基础。

家庭是个体进行道德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是人来到世上的第一个活动场所,个体就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首先开始道德学习的。但是,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中,个体在进行道德学习时,完全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家长的认识里,孩子懂得少,是稚嫩和不成熟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从来不去与孩子沟通,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理解孩子,采取一票否决制。这就是傳统家庭道德教育效果不好,道德学习得不到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孩子们进行道德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道德学习得以在全新的家庭关系中健康发展。

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进行道德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不仅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需要我们去高度关注,其他教职工人员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见,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认知学习和技能训练,它是情感层面的一种体验和感悟,是需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时慢慢累积和完成的。所以,道德学习要放到真实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去进行。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中,“主体—客体”模式被“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所代替。学生不再只是机械教育下没有自我的冰冷工具,而是成为了自身的主人,成为了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成为了交往关系中的主体,成为了道德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和成长。学校道德教育、道德学习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得到了创新和超越。

社会是进行道德学习的最广阔天地。社会的存在状态与变化发展对道德学习有重大影响,而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对道德学习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原有的社会关系打破,青少年容易受到新观念的影响,在道德学习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交往,引导学生真正地将自身融入社会,以尊重、关心、平等的态度来与人交往。这样,道德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个体也会在进行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三、多元文化时代道德学习的新趋向

当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是我国道德教育面对的一个时代性、现实性的大问题。事实上,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和转型,正在从机理上对道德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对道德学习来说,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比较、冲突乃至对立是不容小觑的。各种文化在不同阶层、人群和地域之间相交相会,俨然构成了一幅众声喧哗的文化景观。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道德教育、道德学习应当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吸收与改造。当今世界,开放、对话、融通、共生已成为文化与道德发展的基本走向。为了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活力与张力,就必须积极参与文化的开放、交流与竞争,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时代精神,克服本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因此,在进行道德学习时,就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再去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使其为我所用却不可全盘照搬,更不能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多元文化的夹击而改变自己的历史道路。道德学习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上,要在继承传统文化本身的合理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对其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保守性和历史性进行理性的扬弃,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现代文化的传统承接。沉湎于传统文化的民族保守主义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害于道德教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文化使命的彰显。“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来;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希望。”[1]传统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文化基因,现代文化又体现着我们的时代特色,二者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相互碰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生活习惯。若不能对二者做出清晰的判断,那么道德教育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道德学习就会失去文化的根基。因此,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道德学习,不仅要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也要创新、发展现代文化,做到始终保持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处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时,应遵循和而不同、互惠共生的思想路线,尊重人们的自主选择,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虽然有区别但却不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够满足不同民众的多元需求,也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为其增添了新的色彩与活力。面对多元文化和道德亚文化存在的事实,道德教育应该且必须遵循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在进行道德学习的时候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不盲目排斥,又不削足适履,在借鉴与融合中取得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主动权。

“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才能使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随波逐流的人。”[2]因此,道德教育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与校外活动、生活实践与社会交往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进行道德学习的同时“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鼓励他们自主做出选择,明确自己的文化归属,弘扬自己的文化个性。此外,道德教育还要通过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比较、融合与选择,在道德学习者中达成共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意识与观念,还应当对学生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表现出的思想焦虑、惶恐不安、无所适从、价值迷惘、道德失范和精神焦虑的状态,从而重建一种建立在共同信念基础上的道德观、价值观。

总之,道德学习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在风云际会的当今世界,将道德学习放置于生活世界、交往关系以及多元文化中去考虑,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创新和超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有助于自身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丰富。

参考文献:

[1]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地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

[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猜你喜欢
交往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23:41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18: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