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春
[摘 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探究其价值内涵,不仅为了获得理论研究成果,更主要的是要将这种价值指导赋予实践,实现其本真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探究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115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前进的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国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本土原创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国文化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融入“贵和尚中”、“家族伦理本位”等中国元素的《喜洋洋和灰太郎》市场价值已超过10个亿,创造了中国动漫史上的商业神话。引人深思的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狂卷3亿美元,使花木兰成为西方观众最为熟知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一部部成功的文化作品向我们证明:我国的文化创新,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要正确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提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主动担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二、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精神动力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睦相处,共同奋进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境内外极端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严重威胁我国民族团结。分析恐怖事件的成因,既有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汉文化、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因此,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根基作用,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国家在依法打击三股邪恶势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多渠道传播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文化中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影视作品,让人们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并在共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觉转化成物质力量。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可靠保证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我们毋庸置疑外国优秀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圣诞节、情人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交相辉映,传递着“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思想。母亲节、父亲节等又以新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漠视国外多元价值观对我们核心价值理念的消解,不能忽视国外腐朽文化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侵蚀。面对“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等现象,人们在质问“社会怎么了?”的同时,也引发对国家法制、伦理道德、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热议。探究这些社会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打开“窗户”,而在于我们如何辨别“新鲜空气”和“苍蝇”,在于我们能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全民族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价值,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激发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中,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切实做到“有所取,有所不取”。
四、树立正确文化价值取向的必要前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接受文化影响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无目的的过程,相反,是一个自觉的、主动接受的过程。正因如此,人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直面多元文化的时候,更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以免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鉴于此,对国家而言,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应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对于个人而言,首要的则是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用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么,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如何而来呢?文化价值取向的树立,并不是产生于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产生于简单的模仿,而是产生于人们主动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过程。产生这种自觉行为的前提,正是人们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正是人们对我国灿烂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总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探究其价值内涵,不仅仅为了获得理论研究成果,更主要的是要将这种价值指导赋予实践,实现其本真的实践价值。
(责任编辑 丝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