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的母亲

2015-05-30 02:31凝冰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稀粥苞米呼唤

凝冰

当我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正斜照在阳台的玻璃上,记忆的闸门打开,在一片寧静祥和之中,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久远的乡下的童年。夕阳西下,山环水绕的乡村,年轻的母亲,从刚刚熄灭了炉火的烟熏火呛的灶台上站起来,拢一拢额边凌乱的长发,把几声干咳撂在身后,打开柴门,来到村口,手搭凉棚,焦急地盼望着我瘦小的身影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母亲看不到我的身影时,就扯开清脆的喉咙,用她那极富母性的腔调呼唤:“冰儿,吃饭喽!”

母亲的呼唤,音儿拖得长长的、悠悠扬扬,若甜软、轻柔的歌,无论我当时“皮”在多远的地方,也总会听得清清楚楚。

每每听到母亲的呼唤,便一刻也不肯停留,立即欢天喜地的回家去——回家,回到那掩映在绿树间正被烟雾缭绕着的家,那炊烟下面,母亲刚煮的饭菜正冒着丝丝热气儿。

其实,在那样一个食不裹腹的年代,母亲所能煮的,不过就是苞米稀粥,清汤清水的,能照见人的影子。但,在那时,每个人都清肠寡肚的,所以,即便是一日三餐,翻来覆去的,吃的都是苞米稀粥,吃得厌烦了,却还是闷着头要吃。只有馋嘴的小妹,总是忍不住冲母亲撒气。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不该只是煮出这一种饭来。

在最艰苦的日子,为了保证不断炊,父亲到邻村的一个建筑队帮忙,混口饭吃。母亲则殚精竭虑,日日算计着瓮中的那一点苞米怎么才能撑过严寒的冬天。但是,母亲除了把苞米稀粥做得更稀一点之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一段时间,我看到母亲总是在我和妹妹吃饭的时候借故躲出去,等我和妹妹吃得差不多了,才虚晃着身子回来,然后,再把那所剩无几的稀粥重新加一点开水,给自己喝下去。

那个时期,农家孩子对过年是相当憧憬的。因为,只有过年,母亲才能做出一顿像样儿的饭菜来,我们也才能吃上一顿饱饭。记忆中,在凌乱的鞭炮噼啪声里,母亲常常搬一个矮凳,坐在我们身边,忙不迭地向我们的碗里夹着菜,而自己却轻易不舍得尝一口。母亲每次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脸都能笑成一朵花儿。母亲常常叹着气喃喃地说:“唉,如果我们的日子天天这样就好了!”

母亲的话没有落空,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小妹先后在城里安了家,老家也终于过上了衣食不愁的日子。

后来,父亲走了,老家里仅剩下母亲一个人生活。在城市的日子里,每到冷风劲吹、黄叶飘零的季节,我总会牵挂母亲。脑海里,母亲佝偻着身躯,拉着架子车,在田间地头或河边的杨林,用耙子搂着那一地风干的叶子的情景总是反复出现。于是,我反复央求母亲到城里生活,然而,年老的母亲执意不肯离家半步。

那段时间,我隔三差五就要回家去,劝说母亲到城里来。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那是一个夕照下一个极普通的黄昏,我走进村口,一抬头,猛然看见家家户户屋顶上正升腾着丝丝缕缕的炊烟,那缭绕着的烟丝,带着暖意,像雾一样缠绵着,然后是隐约的“噼噼叭叭”的声响。走进家门,母亲正在坑灶前有滋有味地烧火,红光满面。我深吸一口气,闻一闻炊烟,那感觉极其美好,淳朴、温馨,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流连来——我猛然想到,母亲不愿离开家,其实是不愿离开缠绕了她一生的味道,一种家的味道,在这种味道中,母亲可以触到温暖的手,看到熟悉的笑,吃到可口的饭菜,感受那无处不在的爱和亲密无间的情——既是如此,我又何必强求母亲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呢?

八十岁的母亲是在一个炊烟缭绕的傍晚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走的时候,她倒在锅台边,而锅中,正沸腾着喷香的小米稀粥。母亲面色红润,走得很安详——她的一生和她最珍爱的炊烟融为了一体。

母亲走后,炊烟就成了我记忆里的温暖,它常常在薄雾夕岚的黄昏,不经意地闯入我的记忆,那绵绵的炊烟、良田阡陌和鸡鸣月落一道,成了我脑海中一幅抹不掉的图画,闪烁在我思乡的记忆中,宁静而美好。

猜你喜欢
稀粥苞米呼唤
无声呼唤
爱的呼唤
十月
各有其土 (外一首)
稀粥南北味
三月的呼唤
乡下“啃青”
我的苞米情结
难忘当年的大饼子
穿越时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