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研究的中国化进程

2015-05-30 10:48马宇飞吕禾黄大军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本雅明

马宇飞 吕禾 黄大军

摘 要:本雅明在西方影响极大,被誉为“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本雅明研究也悄然起步。本雅明研究的中国化进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之前是一种起步期研究,2000年之后成果日益丰厚。总体看来,国内的本雅明研究有越来越热的趋势,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视角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本雅明理论的现实意义,中国意义被挖掘出来。虽然国内本雅明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也有一些缺憾,如本雅明研究发展不均衡,缺少必要的现实支点及纵向的史学关照与横向的文化关照,缺乏整体性关照等。

关键词:本雅明;中国意义;话语资源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035-02

本雅明这位德籍犹太思想家被誉为“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当代著名思想家阿多诺、伊格尔顿、利奥塔、哈贝马斯、德里达、苏珊·桑塔格、布洛赫、阿伦特等人均研究过本雅明。随着全球化的加快与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的加深,本雅明的理论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学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构筑中国学者理论话语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一、本雅明研究的中国化进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

1.起步期:2000年之前的本雅明研究可以说是一种起步期研究[1]

早在80年代初,本雅明理论就传入了中国,但最开始,本雅明理论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打包”翻译过来的,例如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其中就有一节是介绍本雅明的,这是中国读者读到的最早的有关本雅明的信息,在《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一书中本雅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中的成员之一,被王才勇介绍给大家。而本雅明作为一个研究个体,获得专门的研究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学者张旭东在1988-1989年间,一连发表了四篇有关本雅明的研究论文,与此同时,本雅明的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也于1989年在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本雅明研究在中文世界逐渐发展起来了。

中国本雅明研究的起步期主要是对本雅明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和翻译,对本雅明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也有涉猎,但成果不多。这段时间翻译出版的本雅明重要作品除了《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外,还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经验与贫乏》《作品与画像》《本雅明文选》等。在翻译出版本雅明作品的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对本雅明的思想展开研究,刘象愚写了“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该文章是《本雅明文选》的前言,力图帮助中国读者对本雅明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概括了解。1998年第一部中文的本雅明研究专著《本雅明思想肖像》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关于本雅明的传记性研究著作,由学者刘北成撰写。这个时期研究本雅明成就比较突出的学者还有著名学者朱立元和年轻学者王杰和杨小滨等。朱立元先生发表了《“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等论文,强调了“寓言式批评”理论在本雅明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本雅明的独创,这是他同其他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最重要区别之一,并指出这一理论也最典型地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与神秘主义奇特结合的特点。年轻学者王杰和杨小滨也分别发表了论文《什么是理解艺术的基础——瓦·本杰明艺术人类学思想评析》和《废墟的寓言──瓦尔特·本雅明的美学思想》。杨小滨在1989年就已提出本雅明的电影理论是“最早出现的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理论探讨之一”。

2.发展期:2000年之后中国的本雅明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本雅明研究的起步是从翻译本雅明的作品开始的,而到了2000年,更多的本雅明著作被翻译出版,如《德国悲剧的起源》《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巴黎,19世纪的首都》《单行道》《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驼背小人——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启迪本雅明文选》等。翻译家们在大量翻译本雅明作品的同时也开始把精力投向本雅明研究文献的翻译上来,《本雅明传》(毛姆·布罗德森著)《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三岛宪一著)《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戴维·弗里斯比著)、《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曹雷雨编译)《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特里·伊格尔顿著)《黑暗时代的人们》(汉娜·阿伦特著)《本雅明》(斯文·克拉默著)《救赎美学》(理查德·沃林著)《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G.肖勒姆著)《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弗莱切著)等作品相继翻译出版。

本雅明重要研究成果的翻译出版,有力推动了国内本雅明研究的发展,国内的本雅明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除此之外,2000年之后研究本雅明的专著也接连面世,如,《文学形式与历史救赎——论本雅明<德国哀悼剧起源>》(秦露著)《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于闵梅著)《艺术与救赎——本雅明艺术理论研究》(朱宁嘉著)《后现代视域下本雅明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刑崇著)《文化的宗教性——本雅明、伽达默尔、勒维纳斯的文化理论》(朱大成著)……

在人数可观的本雅明研究大军中,学者郭军、王才勇、朱国华、朱大成等人成就突出,郭军比较全面地对本雅明进行了研究,在翻译整理本雅明作品、本雅明国外研究成果方面有较大贡献;王才勇专注研究本雅明理论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朱国华不仅在本雅明关键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而且近年来还考察了本雅明理论的“中国旅行”,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如何影响对本雅明理论的接受;朱大成主要从宗教神学的角度研究本雅明的喀巴拉论(kabbalism)和弥赛亚论,角度新颖,在国内的研究界独树一帜,但可惜他的著作并不是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影响不大。

二、本雅明研究进展

从本雅明理论传入中国开始,至今已30余年,总体看来,国内的本雅明研究有以下进展:

1.目前本雅明的重要理论,如,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艺术生产理论、历史哲学、寓言理论、“灵韵(Aura)”说、“震惊”说、语言观等等,均有学者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目前本雅明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哲学、美学领域辐射到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及摄影创作、美术创作等艺术创作领域。

2.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当下的本雅明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介绍,开始深入到理论细节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对本雅明著作中的具体概念、意象展开研究,如对“灵韵(Aura)”、“berleben/Fortleben”(“以后生存”还是“继续生存”)等关键概念进行学理考证,并对这些关键概念进行严格的意义界定,这些研究成果从语言本源出发澄清了本雅明研究中的一些误读。

3.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学者构建的本雅明研究体系与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研究初期,学者更倾向于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评价本雅明,而现在开始尝试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立场考察本雅明的理论观点,对本雅明进行多元评价。

4.目前本雅明研究中国化进程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本雅明的思想不再是单纯的理性认知对象、研究对象,而是逐渐成为一种话语资源,融入中国学术场域。中国学者正在试图运用本雅明理论分析当下中国美学现象、文化现象,指导摄影、电影、美术、音乐等具体的文学艺术创作。

三、研究的不足

迄今为止,国内本雅明研究无疑抓住了其思想的一些关键点,达到了一定高度,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有一些缺憾:

1.本雅明研究发展不均衡,对复制艺术理论、艺术生产理论、翻译理论、寓言理论、灵韵(Aura)说、语言观等“热点问题”关注很多,但尚有一些意象,如“瞬间”、“辩证形象”、“星座星丛”等在本雅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国内研究界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时候只是在研究本雅明其他理论问题,或对本雅明理论进行基本介绍时简单提及,没有深化研究。甚至本雅明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目前仍然是泛泛而谈。本雅明最开始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员,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被我们接受的,但本雅明在何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的思想,在哪些层面又背离了马克思,他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获得充分讨论,充分研究。

2.比较而言,目前国内的本雅明研究更多地把目光专注在本雅明具体理论的阐释上,缺少哲学史、美学史的理论溯源,缺少相关文化背景的宏观把握,对相关的德国历史文化,对本雅明生活过的都市的现代特征的分析也较少,这就使相当部分的本雅明研究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既缺少必要的现实支点又缺乏纵向的史学关照与横向的文化关照,本雅明理论的深刻内涵就很难被挖掘到位。同时本雅明的思想具有多义性、丰富性,其反智思维又使本雅明的作品晦涩难懂,缺少了对德国历史文化的相应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部分中国的本雅明研究或者仅仅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泛泛而谈,或者陷入误读。

3.目前本雅明的研究覆蓋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大家从各自的学科,各自的学术立场出发,对本雅明的很多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而部分研究因为缺乏整体性关照、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从《德国悲剧的起源》这部著作起,本雅明就力图打破把文学、哲学划分为单独领域的教条,他的思考横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新闻传媒、社会学等领域。本雅明的思想可以在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进行交叉阐释和渗透性解读。而我们习惯在愈来愈专业化的学术空间中阐释本雅明。虽然目前的研究界有部分学者提出要关注本雅明各个理论的内部联系,并且做出了一定成绩,但还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常常被本雅明碎片化的表象迷惑而陷入片面化研究中。

总之,从80年代开始本雅明的理论思想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国内的本雅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有一些缺憾,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本雅明研究的中国意义必将被深入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挖掘本雅明理论的启示意义,也要注意甄别和批判他理论观念中的局限与问题。

猜你喜欢
本雅明
今生未卜,来世早知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用本雅明的视角观照中国问题
——读本雅明的一点体会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颗没有氛围的星”
——本雅明流寓海外初探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本雅明论布莱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