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凌
内容提要: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肩负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任,对于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意义重大。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农村城市、国家的城乡统筹区,当前仍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三农”问题成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的核心,随着重庆市城乡统筹的推进,村镇银行业务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村镇银行对支持重庆市“三农”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面临不少困难,因此急需构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三农”;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1-0061-04
DOI:10.13483/j.cnki.kfyj.2015.01.014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从2008年8月在大足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以来,截至到2014年6月5年多的时间里,重庆市共批准设立30家村镇银行。根据对重庆市村镇银行的调研,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分布广而均衡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应设立在农村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提到村镇银行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国定贫困县、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重庆市辖区内共有38个区县,在5年多时间里,已组建30家村镇银行,覆盖重庆70%以上的区县及60%以上的国(省)定贫困县,符合银监会对村镇银行设定网址的要求。目前,重庆市尚有8个区县无村镇银行,包括属于“一小时经济圈”的南岸区、渝中区、永川、铜梁、涪陵,渝东南翼的秀山区,渝东北翼的城口、垫江和巫溪。在这些未设立村镇银行的区县中有经济最为发达的渝中区也有欠发达的巫溪;在已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区均设有村镇银行,也有部分村镇银行设在金融机构空白区县。总的来说,重庆市村镇银行分布广,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分布比较均衡。
(二)发起行类别多样化,以城商行为主
重庆市30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共有14家,组织形式多样化:其中国有银行2家,外资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6家和1家中外合资银行,其中以城商行的数量最多。对各主发起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数量进行分析,从少到多依次为:5大国有银行仅发起2家,外资银行发起4家,中外合资发起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起5家,最多的为城商行,共发起13家,接近50%的占比。
(三)逐步引进民间资本,资本充足,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重庆市30家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普遍较高,资本实力较为雄厚。这30家村镇银行中除了無长寿中银富登和石柱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数据外,其余28家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均远高于银监会对县(市)设立和乡(镇)设立村镇银行最低300万元和100万元的要求,平均值为6259万元,仅有1家注册资本低于3000万元,另有8家高于l亿元。重庆市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总体水平不仅高于银监会的要求,也远高于同处于西部地区的云南(平均为3 000万元—5000万元)以及宁夏、甘肃(多数在3000万元以下)等省市。为保证资本的多元化,重庆市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已引进民间资本,如哈尔滨银行引入重庆天泰绿色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江北恒丰村镇银行引入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和企业法人等,重庆市村镇银行在引入其他资本后资金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四)信贷规模稳步增长,涉农业务占比较高
从2008年重庆市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起,重庆市村镇银行的负债和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尤其是贷款规模飞速增长,,2012年2月重庆市村镇银行累计存款已超1亿元,2013年2月各项存款76.19亿元;2012年6月末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仅26.2亿元,而仅仅一年之后,2013年6月末贷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了103.02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近3倍。同时涉农贷款占比较高,截至2012年6月末,在渝营业的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5.11亿元,占贷款余额的62.73%,截至2013年6月末,辖内26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1124笔、59.57亿元,仅农户贷款就占到贷款余额26. 84010。截至2013年年末,累计发放“三农”、小微企业贷款超百亿元。
二、重庆市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重庆市村镇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为支持“三农”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发挥“鲢鱼”效应,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从2008年8月到2014年6月底,重庆市共批准设立30家村镇银行,覆盖了70%以上的区域和60%以上的国(省)定贫困县,填补了部分区县无农村金融机构的空白。由于村镇银行的出现,迫使垄断当地市场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重庆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增强了市场活力,发挥了“鲢鱼”效应。不同组织形式的主发起行在重庆设立村镇银行,为重庆市农村金融市场引入了不同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有效促进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户、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农户、农业企业规模小、需求资金少,贷款分散、风险大、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因此很难贷到款。重庆市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农户、农业企业等客户的特点,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农村贷款有效抵押品范围(“五权”抵押业务),开展农户联保,如重庆江津石银村镇银行推出了农户联保联贷模式;推出“个人无抵押贷款”、“小本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创新信贷模式,联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加农户贷款,推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信贷模式,缓解了农户在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中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手大大解决了融资难题,共同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
(三)助推各区县经济发展,开展支农金融服务
截至到2013年末,重庆市村镇银行累计发放“三农”、小微企业贷款超百亿元,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重庆市各区县村镇银行充分调研当地农业产业化、行业协会、村民和市场的需求,研发适合“三农”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服务区县特色经济。如为支持云阳县重点打造的旅游产业,云阳村镇银行为旅游公司发放旅游产业贷款、为乡村旅游经营户发放零利润贷款等;为支持酉阳高科技栽培和休闲观光一体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酉阳融兴村镇银行对该县小坝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土栽培的联保小组和农户发放了286万元贷款,解决了该示范园无土栽培大棚建设的资金需求。
(四)降低“三农”开展金融活动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为了积极响应银监会的要求和迅速占领市场,重庆市村镇银行及时取消了多项收费项目,通过各种途径降低了农民、涉农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贷款成本等;如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仅一年时间就清退了客户服务费1.7万余元;重庆渝北银座村镇银行推出了“免费银行”服务,免费项目高达42项,主要包括免收跨行存取款手续费、银行卡工本费、网上银行证书工本费等,仅一年的时间让利客户48.62万元。
三、重庆市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重庆市村镇银行发展5年多以来,对支持重庆市“三农”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镇银行网点布局不“村镇”且单一
虽然重庆市村镇银行网点分布比较均衡和合理,但网点布局还存在一定问题:(1)网点布局不“村镇”。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村镇银行应当设立在农村或乡镇,才具有地缘优势,才能更贴近“三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L2。根据此次对重庆市30家村镇银行的调研,重庆市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在选址上更倾向于比较富裕的、金融经济环境理想的主城区或县城,而不是农村、乡镇。故从选址看,重庆市村镇银行远离农村,其不“村镇”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支持“三农”效应大打折扣。(2)村镇银行网点呈单点分布,影响规模效应发挥。根据银监会的规定一个区县只设一家村镇银行,故其无法像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那样有由各区县网点形成的相互交织的网络,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重庆已经营业的30家村镇银行中绝大多数是集总部与经营网点于一体,仅有11家有分支机构,且网点数较少,一般也只有一家支行。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单点分布导致其无法在人、物、客户资源等多方面共享,从而与其他银行相比经营成本增加,竞争力较低。
(二)人力资源不“村镇”或能力有限
首先从重庆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来源的途径来看,他们是不“村镇”或能力有限的。从业人员来自于以下三种途径:(1)行长等高管和财务人员通常是由发起行派驻或者是发起行副行长等兼任;(2)从社会上或其他金融机构(多数来自于小额贷款公司)公开招聘经验较为丰富的金融从业人员;(3)通过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这三类从业人员中,第一类在经营管理中更多的是服从于主发起行的利益,而不是满足村镇银行的利益最大化;第二类通常把村镇银行作为通向大型商业银行的跳板,稳定性差,归属感弱,服务“三农”的意识薄弱;第三类缺乏实际从业经验,服务于村镇银行和三农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其次,重庆市村镇银行大部分从业人员身份不“村镇”,大部分从业人员一般都来自于城市,他们无法了解也不愿意了解“三农”的真正需求,对“三农”缺乏感情,无法真正服务于“三农”。最后,不少从业人员没有受过银行主要业务的系统培训,制约其客户服务、技术操作等工作的开展。
(三)资金来源受限,无法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
重庆市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满足涉农企业、農户较大的资金需求。重庆市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虽然重庆市村镇银行资本金来源较为多元,有来源于政府、企业等的资金,但所占比例却很小。原因在于:(l)受银监会对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持股限制,重庆市村镇银行民间资本持股比例较低,40%的村镇银行为主发起行的全资子机构,其余的也基本上为主发起行绝对控股,民间资本所持股份较少;(2)经过5年多的发展,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盈利率低,只有5%及以下,甚至为负;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民间资本的回报率无疑也不乐观,有不少民间资本在前三年的投资回报为零,低投资回报导致民间资本信心减弱,不敢增持甚至打算转让所持股权、其次,存款业务开展困难。与“老牌”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重庆市各区县村镇银行成立时问短、宣传力度和知名度不够、网点覆盖率低,很难吸收到“三农”、微企等存款。最后,村镇银行开展借款业务及其他负债业务也较难,不容易向中央银行借款,更不可能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重庆市村镇银行吸收资金的各个渠道受限无疑制约了其对“三农”的信贷业务的开展,无法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
(四)成本高企,阻碍了“三农”的发展
重庆市村镇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成本高企,盈利能力有限,大大阻碍其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1)资金成本高。重庆市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体偏高,这就需要承担高额资金成本,如要减少资金运营成本,就只能大批量地运用资金,贷款给大客户。但如此做法会违背银监会的初衷——支持贫困农户、农业和微企的需求。(2)管理成本高。主发起行的异地扩张增加管理成本。重庆市村镇银行半数由异地城商行发起组建,共有6家城商行组建了13家村镇银行,如哈尔滨银行在重庆组建了4家村镇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组建了2家。跨区域经营会导致银行管理的链条拉长,无法体现银行快捷、灵活的优势,同时由于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距离远,在人员任用、渠道建设、风险控制、网络建设等方面也不能与本地的银行共享资源,无疑会增加管理成本。(3)运营成本高。在服务定位上,重庆市多数村镇银行的对象主要为分散、存贷款金额小的“三农”和微企,从而村镇银行的吸存成本和放贷成本都要比其他商业银行高。重庆市村镇银行的高成本,一方面会降低自身的盈利,另一方面无疑也会增加“三农”的贷款成本,阻碍了“三农”的发展。
(五)支农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重庆市村镇银行还未充分发挥支持、服务“三农”的作用。(1)村镇银行犹如抽水机从农村抽取存款将其逆向回流城市,未发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用;(2)虽然重庆农村贷款的增幅大,但在全市贷款巾所占比例仍很低,截至到2013年年底,重庆市涉农贷款占比16.5%;(3)当前重庆市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业务,绝大多数未开展各类收入稳定的中间业务如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代销理财产品等,无法满足“三农”多元化的金融需求;(4)村镇银行网点数量不足尤其是贫困地区缺乏,规模小、服务能力不足;(5)各种保障机制亟须完善:涉农保险机制欠缺;抵押制度尚需完善(如大型农机设备、各类活体资产等作为贷款抵押担保难度大,抵押登记办法不完备);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金融产品少、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贷款给“三农”的资金少,无疑会使村镇银行支农作用大打折扣。
四、重庆市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三农”的经营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必须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错位竞争,建立具有“三农”特色的经营模式,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经营能力,继续支持“三农”发展。第一,明确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村镇银行只有开展错位经营,差别化定位,明确以当地“三农”为服务对象的战略方针,将经营服务范围深入到农村地区,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第二,深入了解当地县域农业经济的特色,与县域农业经济相辅相成。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定位优势”和“信息优势”,深入了解县域“三农”的需求,创新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2014年重庆市政府的目标是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此带动当地各类企业的发展,以当地企业为依靠的县域农业经济能给村镇银行带来良好的利润来源。第三,针对“三农”需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特色、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开拓各种针对“三农”的中间业务,创新金融机构抵押担保的制度设计,创新“三权”价值的实现形式,放宽抵押贷款范围,逐步推进活禽等饲养动物以及农作物、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的抵押融资,盘活农户、农业企业资源。第四,利用多种途径拓展业务,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为长久支持“三农”提供保障。村镇银行与当地各级农业合作性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合作,为合作社会员提供融资服务;凭借发起行和股东关系承接产业转移的桥梁作用,鼓励外地发起行和股东带动当地优秀涉农企业、企业家到村镇银行所在地投资,实现金融和实体产业之间的互动,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了解“三农”金融需求,多途径赢取“三农”的信任
重庆市村镇银行要为“三农”提供符合他们真实需求的金融服务,就需从多方面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基层走访,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真实的金融需求,与当地的村委会等组织深入沟通;走进涉农企业,观察涉农企业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干部、员工等沟通;下农村、下田地与村干部、农户沟通,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情世故、乡村文化、经济状况和“三农”的金融需求。重庆市村镇银行要服务好“三农”,还需赢得“三农”的信任:首先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树立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良好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其次深入乡镇,联合各种社会资源,如村委会等,开展举办各种形式的金融知识宣讲会和金融产品推介会,向广大农户和企业普及金融知识。最后,在广告宣传上体现“农”的特色,在村镇银行的各种海报、宣传册、产品推介册上充分体现乡村元素,拉近农民与村镇银行的距离。
(三)培育服务“三农”的人才体系
重庆市村镇银行要支持“三农”发展,就需建设一支懂经营、懂管理、能融入乡土、愿扎根于农村金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1)大力引进本土化人才。村镇银行需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的效用,招聘当地生源的毕业生或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凭借他们对当地“人熟、地熟”的“先天”优势以点带面地开拓当地市场一(2)加强本土化培训。邀请当地村、县、镇干部对本行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民风民俗、小型企业的经营情况、农户的经济情况等,让其熟悉当地各种情况及人际关系,有利于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良性发展。(3)成立高校实习基地,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实践培训。村镇银行可以与当地的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学生寒暑假和“大四”实习时间到银行了解工作岗位、性质,培养双方的感情,培养稳定的人力资源渠道。由于高校毕业生经验不足,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退休人员对其进行指导,手把手地带领他们下農村下田地开拓业务。(4)针对不同层次员工区别培训。重庆市银监局、人行应统一为各个村镇银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不同的培训。(5)针对在岗员工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条件、选拔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如采用按贷款笔数确定业绩提成;提高“三农”金融业务绩效权重,员工薪酬制度倾斜于“三农”金融业务,以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加入,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
(四)合理选址和增设分支机构,持续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要达成支农的政策目标,就需要将网点设在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区域,如农村,尤其是贫穷偏远的农村,但如果村镇银行在这些区域设立网点无疑保证不了他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要支农首先就要保证村镇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故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应在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较为理想的、有一定涉农企业的区域开设网点,优质客户资源能够保证村镇银行的利润来源,也能使村镇银行扎根于当地为服务当地经济提供金融支持。而对于成立之后的村镇银行,应合理增设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将服务领域延伸到乡村、社区,以大的自然村为基础设立服务点,在金融空白、金融供给不足等偏远地区开设分支机构,这样不仅能提高村镇银行的网点覆盖率,实现规模效益,最重要的是能充分支持“三农”发展。当然,村镇银行不能盲目增设分支机构,必须在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设,才能真正实现规模经济,也才能可持续得为三农提供服务。
(五)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和激励机制,支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
村镇银行要为“三农”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激励。(1)政府应对村镇银行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如给予其一定的财政拨款与补贴,允许其发放的涉农贷款免除各种税费;充分考虑其所处发展阶段,执行不同于其他银行的差别化监管方案、存贷比监管考核等。(2)放宽农村地区村镇银行准人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增加村镇银行的数量,优先选择主要针对“三农”的银行为主发起行在重庆设立村镇银行,便于主发起行将先进经验快速传递给村镇银行,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3)鼓励多元化优质资本投资村镇银行:鼓励政策性银行、农商行等到重庆投资村镇银行;允许和鼓励民资和农村当地资本介入。(4)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农村以及县域范围内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鼓励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民购买农业保险。(5)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投资和调节政府性资金托存倾向,如大渡口区政府参股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政府的引导和参股既可以增强广大农户和企业到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又能促使地方政府为村镇银行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