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峰
小学科学课其实就是科学启蒙课。既是科学启蒙,也就是培养学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现在一些科学课教学,时兴探究性学习,那么,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都要探究,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探究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两张皮。探究是探究了,但热闹一番之后,学生连探究的初衷都忘了,最后结论老师给出,再讲解一遍,把概念规律抄在黑板上,学生读一读,课后作业背一背。科学课演变成了语文课。
有的老师一节课讲的东西太多,学生听得太累,最后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教师也是白忙一场。更有甚者,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大而空,多而虚,有目标跟没目标一样,这样的目标在指导教学时必然出现课堂随意性太强,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
就我个人而言,一直教高年级科学课,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六年级孩子想象力丰富,注意力相对集中,但是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和构建知识结构及抓住学习要点的能力相对比较弱。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探究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讲实效,要善于化繁为简,抓住要点和核心,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一、目标制订和环节安排要化繁为简,让探究具有实效性
化繁为简就是教学目标要简单、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要集中、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语言要简洁。也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思考时间,不能只动手操作没有思考转化的时间,只有抄写笔记没有分析延伸的时间。
我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例如枯叶蝶、乌贼的喷墨、刺猬的自我防护形象,孩子们看了开心又好奇。然后引出课题,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各种动物的护身术,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大体上了解了动物的各种防身高招。接着进一步区分拟态和保护色,在此基础上得出拟态和保护色的概念。这个时候给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由此进一步把探究延伸到课外,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我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究别的小动物还有什么样的自我保护高招,让学生把研究的问题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下的自主探究,或许生成更有意义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探究习惯的培养。这一堂课三个环节清晰简单,过渡自然,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能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动脑了,思考了,往往科学的重大发现就是问题的萌发结果。让学生学会质疑,我们的科学课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教学中,老师激趣导入后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想想如何解决老师的问题,老师也要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认真听,给予正确的评价,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第一个实验是沙、豆混合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沙、豆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学生完成了实验以后,我这样问:同学们,沙、豆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沙子和豆子有没有变化?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把实验的收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这时我又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有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中有同学说:“老师,我认为有变化。豆子的表面可能有一些沙子。”她说得很好,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又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混合前后,它们的本质是没有变的,沙子还是沙子,而豆子还是豆子,所以我认为它们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时两种不同的觀点出现了,我又继续引导,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沙子和豆子混合的实验是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但是它的本质没有变化。正如第二位同学所说,它们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利用实验现象来揭示物理变化的概念。通过教师精准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探究学习更加注重实效
科学课是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操作,从而获取结论。鉴于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课件进行一些必要的演示,节省时间,打破了空间限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很多的关于不同动物卵的图片,自己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的一开始,我挑几个同学自己播放幻灯片,而且一边放图一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这样一来同学们都想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在主动地听别的同学的介绍,使同学们之间进行了相互的学习,大家明白了原来动物的卵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通过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不仅学到了知识,自己也很快乐,从而使我们科学课的探究学习更注重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