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类专业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是专业教学工作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所在院校调研尝试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探索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教学改革;调研;培养机制
作者: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30013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筑企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
2、调查对象。课题组采取问卷的方式,分别从本校建筑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应届毕业生各班选取了10人共30人进行调查.
3、调查方法。调查主要为问卷调查,辅之以谈话的交流的方式进行。
4、调查方案设计。调查主要分以下方面: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岗位能力与学校学习差距情况、企业培训与学生适应情况
二、调查过程
1、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这部分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实习完成情况、学生实习期望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学生对本专業岗位能力的掌握情况、实习后对岗位工作的预期、学校开设实践课程对实习的帮助、学校学习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岗位实习时间安排问题等。
2、企业岗位需求及安排情况
在被调研学生中,27人回答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否则表示不愿意继续实习;3人表示不可以选择,安排的岗位为出差、助理、文员;在安排的岗位中,普遍为工程造价控制岗位,包括:施工员、预算员、招投标代理岗位。可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本人的职业生涯,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非常强烈;同时,认为顶岗实习对于今后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大的锻炼作用。
3、岗位适应能力情况调研。在被调查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顶岗实习过程中:
(1)岗位能力方面:可以很快的了解分配给自己工作内容,基本胜任可以胜任实习的工作,并且适应岗位工作;但企业管理层和项目人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态度还是一般。
(2)在沟通和适应能力方面:绝对多数学生可以很顺畅地和其他同事进行沟通;在工作中,发现了以前未曾碰过的新问题或新情况,基本选择主动向老员工请教,但也有少数学生选择向其他实习的同学请教。
(3)通过顶岗实习找到能力欠缺部分后,基本希望能够回到学校由学校进行培养。
4、实习工作岗位满意度调研。我们可以基本得出结论:当学生获得本人满意的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对岗位工作持以肯定态度,对工作环境基本认同,与工作环境相关联的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和管理机制等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因人而异。
5、岗位指导教师调研。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顶岗实习企业对员工的成长比较重视,均配备导师;但企业指定导师对指导学生的态度则是一般,普遍反映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导师对学生的作用则会因人而异,完全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认可程度和学生的沟通能力;对导师指导的内容上也以专业技术和工作方式的指导为主;调查显示,实习学生有问题大多会咨询指定导师。
6、考核。在岗位工作中,有60%的学生没有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学生中,不同企业考核的频率不一,学生普遍认为考核对其影响不大。
7、岗位胜任能力缺失调研。在欠缺能力中,交际能力、自信、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认为比较缺乏,对于岗位工作的适应方面有所限制;通过实习,认为工作过程中认为理论学习太少、英语/计算机操作水平低、工作不够主动等,
8、岗位实习中的问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反映普遍较多的是:
实习时无法接触到要学习的技术技能;
实习单位只给简单的杂事学生干,没有达到实习目的;
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实习要求。
三、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1.形成校企合作调研机制明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健全完善专业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根据市场变化,包括经济环境变化、生源变化等提出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和修改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以建筑行业企业岗位素养为标准形成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校企联合进行建筑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和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和岗位;实训设施建设中,参照真实的岗位环境进行仿真建设,;购买的预算软件、制图软件、施工设备、测量设备等实训设备均为企业用工具软件和设备,学生在校实训与企业人员实际工作高度一致;改革考核方式,开展技能型考核操作,如利用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操作,实地测量,完成测量任务,并将职业素养教育列入日常教学考核中,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程度。
3、优化课程体系。要通过调研,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胜任能力,以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工程造价人才的实用性、技能性、一线性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的模式,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把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贯串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最终达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达到“零距离就业”。
4、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改革发展的根本道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及专业群应加强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的联系,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聘请行业专业到学校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同时,校企应在合作开发课、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广泛合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梁明义,马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9)
[2]赵长林,刘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J].职业时空.2010(03)
[3]席敦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01)
[4]齐宪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03)
作者简介:胡云卿(1985-),男,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