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如何在学生个性化解读中用好教材

2015-05-30 20:22李丽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材教师

摘 要:目前,在大力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常常出现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失语”现象。究其所以,往往在于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立足于此,本论文试图从教师的文本意识、课堂意识和学生意识出发,浅析学生个性化解读中如何用好教材。

关键词: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

我国曾于20世纪末,受北欧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中倡导学生主体地位,且已为大多数一线教师所接受。而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具体到课堂上来便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对教材的个体解读。在课堂上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对教材应保持高度敏感,解读文章一定源于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提倡个性解读,尊重学生主体性。但这种尊重是与教师的“教”并存,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话语权,一味强调和鼓励学生种种披着合理理性思考外衣的天马行空。坚持“真语文”首先应将学生主体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放于一个科学的平台来正视,如果“在学生天马行空的‘体悟面前,教师讲授失去了合法性,学生观点即使错误甚至荒谬,教师也不加以纠正。”[1]那就成了学生在引导教师,而非教师作为一个具有成熟思考的独立人,将自己的学识成果与学生分享,指导学生的“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动权,利用好课堂有效资源——教材。善于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中,依据“教材”这一“本”循序善诱,从而达到庖丁解牛。一旦脱离教材,学生的解读也好,教师的引导也罢,均为无本之源,无源之水。而针对教师如何在学生个性化解读中用好教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简单介绍:

1 从文本意识看:用好教材首先要尊重文本

教材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重要媒介,是编者与知识,编者与学生,编者与教师参与隐形活动的平台,传达主流教育观念的重要手段。那么只有紧扣教材才能避免“非语文”的教学现象发生。

首先,应明确语文教材的各类文体,做到“依体行事”。毫无疑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必然也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如讲记叙文,就要抓住记叙文的特点。像《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以及《鸿门宴》,就应该先让学生明白何为古代记叙散文,如何掌握记叙文的表达形式,看看古人对记叙文的创作方式是否与今人背离?既然不背离,那么应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记叙的思路及脉络,对应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再调动学生创造意识,加强其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将其与前面一单元的诗歌做出区别。

其次,要有单元意识。编者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进行编排,其中前三个模块均为课内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们将大量课时放在“阅读鉴赏”中。该部分每册分4个单元,于每单元前都有一个总要求和指导。如必修4个单元分别提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的教学要求以及学习方向。这是编者按照学生发展情况,做出的规划。所以我们教师在每堂课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解读的时候,切不可随性而发,所定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单元提示,将该单元的每一课都放到单元的大环境中分析,有单元意识。

最后,注重教材编排,对比总结学习。在学生追寻个性创造时,教学中要做的坚持“真语文”的教学理念,必须跳出知识看文本。教材能成为全国范围内经久不衰的经典,是经过大批专家科学研究,并多年实践证实的。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篇章的编排,包括文章顺序。如高中开篇为何是诗歌?诗歌开篇为何是《沁园春·长沙》?其实,把握这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跳出来,从宏观上掌握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在教学中往往会因小失大,盲目随意。

2 从课堂意识看:灵活变通,把握教学中心

在熟悉好教材的前提下,老师要将一节课真正精彩的呈现,通常需要认真反复的备课。但真的只要备好课了就会讲好课?相信几乎所有教师都不会反对,备课与实际教学在操作上有很大的区别。毕竟学生不是机器,老师只用设定程序他就能按程序办事;教师也不是神人,能够将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所有事都预测的一清二楚。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建立于教材基础上的灵活变通。以下从两个笔者听课时发现的例子:

一则是某中学教师讲《卫风·氓》,原计划是将字词理顺疏通大意后,讨论导致《氓》悲剧的原因。但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了个人思考,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因为那个女子没有生小孩导致的悲剧?”细问她又说只是自己的直觉,而说不上所以然。如果老师没有灵活控制课堂的能力,也许这一可贵的思想火花顿时被淋灭。当时的老师先不动声色询问该观点的依据。然后提出让“大家来想想,如果我们xx同学的设想成立,我们在文中哪个地方能够找到依据?”然后同学们又进行阅读,发现关键节点是文中从未出现过孩子的端倪。如此,老师再来总结“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要有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有据,”并鼓励大家在阅读中,只要言之有理,便是智慧的火花。当堂课十分精彩,一方面在于老师对文本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是该教师对自己备的课适时调整。

另一个老师,同样是古代记叙散文。内容是《荆轲刺秦王》,原计划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要求用四字短语凝练陈述。当时学生梳理提出“寻求信物”、“准备武器”等观点,但老师在学生每一次的总结中均忽略学生的总结,按自己准备的四字短语来纠正,如“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最后整节课基本都是老师讲学生点头,没有半点活力。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梳理虽不是特别精彩,但已然说出了大概,教师其实不妨肯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一方面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鼓励;另一方面也让他感到老师的尊重。

3 从学生个体意识看,了解学生,紧扣学生课堂思维发展

了解本班学生基本情况相信很多老师都能做到,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准确施教,做到因材施教。但如此就够了吗?我们提倡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准确把握学生到底需要“學”什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其所处阶段不明白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是所有章节、所有篇目、所有课的知识都要学?还是选取部分!那选取的部分是教师自己自由攫取?还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后,再来调整?到底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相信不言而喻。我们在创设学生积极的个性阅读和理解前,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影子。学生学习东西,往往会觉得抽象,所以如何启发他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个人体会。将学习与生活体验紧密融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由“需学”变成“要学”。同时,对学生的个性解读要学会追根溯源,增强师生间的心音和鸣。经常反思同样的问题为何他会这样看?为何会与老师产生差距?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思考后就会发现学生特定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才能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如此,面对学生个性化解读教师自然不会乱了步伐。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看到课堂不是程序式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个性化创造的趣味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变通,针对性调整方案,才能掌握教学中心,实现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真语文拒绝伪主体——兼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J].语文建设,2015(5):4.

[2] 林国海.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超越教材”[J].考试周刊,2009(49):15.

作者简介:李丽(1990—),女,贵州铜仁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