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敏婷
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实现个别化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区域活动进行准确定位、结合家庭资源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构建合理的区域活动规则、有效投放材料,教师恰当的指导与评价等是保障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区域活动;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68-02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向更高水平发展。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做什么、怎么做,是实现个别化教育、促进儿童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区域活动的开展形式、质量等。目前,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知存在一些偏差。有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自由游戏活动,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由保育员看着,其他老师可以忙点别的事儿或者休息一下。有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理解巩固的知识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练习。
(二)对家庭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划和建设更多是教师在幼儿园内单独完成的,对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往往表面化、形式化,他们往往是作为活动的观摩者、材料或资料的收集者而参与。当家长仅仅作为活动材料的搜集者而参与幼儿园活动时,积极性往往不高。
(三)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不尽合理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重要载体。幼儿通过与材料、同伴的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材料的投放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目前,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把握不够,投放的材料缺乏层次性,导致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投放的材料缺乏情感性,对材料教育价值缺乏深入剖析与挖掘,导致很多材料只能吸引孩子一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材料调整缺乏智慧,导致要么 “一成不变”,要么“频繁更换”。
(四)区域活动的规则设置过于刻板
区域活动规则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里,自主选择玩伴、活动内容和方式,从而获得自主的发展。区域活动规则正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教师为了减少工作上的麻烦,严格控制幼儿行为,在活动区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缺乏智慧
在区域游戏中,很多教师都具备指导意识,但对于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进行指导,缺乏理性深入的分析,在指导中缺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教师为指导而指导,满教室蹿,窜到一个地方就问“你在做什么呀?你扮演的是谁呀?……” 这种缺乏深入观察的直接指导往往演变成“策划和导演”。如果教师多一点深入观察和耐心等待,深入分析活动中幼儿的言行、表现,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间接隐形的指导,就不会太过贸然行事,破坏游戏。
(六)活动结束后的总结评价流于形式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区域活动的有效评价能让幼儿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赞赏和期待的,从而引导幼儿活动水平提升,推进幼儿发展。但现实工作中,很多教师评价流于形式,有时三言两语简单概括,比如“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不错!”,有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流于浅表层次。另外,评价主体更多是教师,幼儿被动地应答或静静聆听,评价的内容更多集中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准确定位区域活动发挥其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由活动,它是“自然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任何自发自然的游戏,一旦进入教师的视野,都将被赋予教育的性质,都具有相应的教育价值,哪怕单纯的放松、宣泄都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区域活动也不是集体教学活动的简单补充,不是幼儿园正规教育活动的点缀与装饰,它有自身独立存在的價值。教师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领域课程相结合,拓展幼儿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人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归结为: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序曲”、“和声”和“尾声”,区域活动中,如果大多数幼儿对某活动感兴趣,就可以考虑将这一活动生成全体参与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中,全体幼儿围绕同一内容展开,但每个幼儿的展开方式和速度不同,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和个别指导,这时,区域活动就成为主题活动的“和声”,最后,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尾声”,可以使主题活动得以延续和持续发展。
(二)巧妙整合家庭资源丰富区域活动
家长不仅是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活动区的参与者。活动开始前,家长可以积极地为活动区提供相关材料,相关建议和意见,帮助幼儿奠定相应的知识经验;活动开展时,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到活动当中,对幼儿进行相应指导;活动结束后,还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另外,还应注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儿童积累直观经验,为丰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比如,结合区域主题,充分利用社区中教育资源,请家长有计划地带领儿童到名胜古迹去参观,到博物馆、海洋馆游玩,到商店、超市购物,到银行取钱,以帮助儿童丰富各种直观经验,为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经验上的准备。
(三)合理有效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合理投放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以幼儿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体现多元性、层次性。多元性指材料的投放要丰富,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同样是绘画活动,材料的丰富度可以从画纸、画笔两方面考虑。画纸可以是绘图纸、打印纸、色卡纸、刮画纸、宣纸、报纸;同样的画纸可以是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画笔方面,除了传统的蜡笔、水彩笔、油画棒之外,还可以是粉笔、棉签、毛刷、布条、筷子、勺子等。层次性指同一类型的材料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此外,材料投放之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材料的巧妙调整,通过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删减、组合、再现等,赋予材料新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材料生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四)构建灵活的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是为活动顺利开展服务的,要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规则的制定必不可少,但规则并非老师事先规定好的,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灵活进行调整,促进活动开展而不是限制活动开展。要让规则合理有效地发挥应有作用,首先,需要灵活调整现有规则,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应当根据有效开展情况,适当打破各区界限,加强活动区之间的贯通与联系。最后,要减少教师对规则的预设,适当“留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保障区域游戏真正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五)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活动开始前,教师是环境和材料的准备者、提供者;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与指导者;活动结束时,老师是幼儿活动经验的分享者、倾听者与评价者。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不是绝对割裂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中,也许需要添加游戏材料,这时老师就应该成为材料的提供者;也许幼儿需要教师调解纠纷,这时教师就成为游戏的支持者,纠纷的调解者……教师只有結合具体的活动情况,灵活进行自身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才能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要巧妙运用同伴关系,提升幼儿游戏水平。进入活动区后,幼儿之间自然会发生一些关系,如相互模仿,交流合作。作为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巧妙地运用同伴资源,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
(六)采用多元的分享评价方式进一步提升游戏水平
游戏结束时的分享评价对下一次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铺垫作用。不同年龄段幼儿思维特点不同,要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选用恰当的评价交流方式。小班幼儿知识和经验有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可以采取“再现”活动区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中班幼儿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形象,他们对形象的识别、记忆、概括和运用能力都得到增强,具备一定的表征能力,能较好的通过表征过程尝试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抛接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的分享交流,分析解决游戏中问题。大班幼儿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持久性增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因此,可以借鉴“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让幼儿对游戏前后进行对比、反思,分享交流相关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
[2]姜勇.发现区角——当前幼教改革的误区及对区角活动价值的新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3]林兰.生态式教育思想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教育导刊,2012.(10,下)
[4]万中、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8)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程安坤(1989.12-),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