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摘 要:反腐败是世界性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发展中时刻警惕的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加重视反腐败斗争,认识不断深化,措施日益有力,成果令人鼓舞。邓小平根据新的党情、国情、世情,对反腐倡廉思想做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对新时期我党反腐倡廉建设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反腐倡廉;科学内涵;时代意义;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05-02
一、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不搞群众运动式反腐但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反腐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群众运动式反腐既能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能针对性地打击旧社会的贪污腐化现象,群众运动式反腐在反腐败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群众运动式反腐的弊端显现,探索新的反腐败路径提上日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不搞群众运动式反腐但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反腐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强调反腐败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保证,如果对此不严重注意、认真对待、切实解决,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我们不搞运动,但是我们一定要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1]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出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反腐败,并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困难的保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党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反腐运动,从群众线索入手,调查问题人物的经济社会关系,掌握腐败分子的罪证,开展以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全面整顿党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
(二)反腐倡廉要强调党内监督和制度性建设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就尖锐指出“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在党的现行领导体制下,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的权力已经很大,有的地方还强化一把手作用,一切事情没有一把手表态不行,致使一把手掌握很大权力,这个权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制约和规范就会被滥用甚至失控[2]。邓小平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改革党内监督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权力高度集中个人的体制。为了加强党内监督,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而这个专门机构就是各级纪委,至此各级纪委从党委的名下独立出来,由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对监督反腐和制度反腐起重要作用。
(三)反腐倡廉思想要注重教育和法制建设
邓小平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2]邓小平认为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只有把人教育好了才能更有成效地谈其他。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方面出问题,是腐败的根子,思想道德防线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解决腐败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一定联系实际”,“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除了依靠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邓小平还谈到法制建设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现在刹住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腐败问题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对有严重问题的党员干部,党籍、军籍、公职都要开除。“现在杀人一般只是那些犯杀人罪的人”,“经济犯罪特别严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1952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只杀两个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了。要多杀几个,这才能真正表现我们的决心。”[2]只有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建立依法办事的反腐倡廉建设机制,才能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二、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时代性和先进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的思想总是带有时代烙印。不同时期、不同任务带给邓小平的是不同思考、不同创举。邓小平开创性的探索尤其关于反腐败的思考,总是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紧相扣,与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与四个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党风和社会风气转变的需要、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体现强烈时代特征,是时代的呼唤和应答。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充分呼应时代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这种历史的跨度和现实的深度有机结合的思想,对腐败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和客观预判,既发人深省,又相对超前;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智慧結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科学性和系统性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系统清晰的体系。首先他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个重要论断,针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深刻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他进而得出结论,共产党反腐败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紧接着邓小平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坚持从严治党、严肃纪律,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等主要内容。邓小平还相应提出党要接受监督的配套措施并主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腐败,体现我们党有能力逐步解决腐败问题的坚定决心。
(三)操作性和实效性
邓小平是一名实干家,他的主张不仅贴合实际可操作强,而且循序渐进实效性强。邓小平一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的反腐败方略推动我国司法机构的恢复与重建、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党内纪检机构的建立、党内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党员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各级监督机构的恢复与设立,使监督机制规范化、常态化;整顿党的作风,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明显进步,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抓典型、抓大案,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始终能够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对我们增强反腐败的实际效果具有深刻的启示[3]。
三、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传承发展
一是推行党员群众听证监督制度。群众监督制度,即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退赔,并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党和政府要切实发挥听证制度的积极作用,避免流于形式甚至形式都可有可无。尤其当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员群众对其廉政状况的质询,必须如实向党员群众说明有关情况,并将其纳入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将听证制度发展得制度化、科学化。党员领导干部也要认真准备,确保广大普通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做好不同级别、不同领域之间沟通联系,对于反馈意见和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建立贪污腐败追惩制度。要从宪法和法律上明确规定,对调职(包括去职、升职等)前或者离退休前从事贪污腐败活动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依法予以追究,要严惩。有些领导干部为官职高升,不惜玩弄权力,向上级行贿、向下级索贿,以为通过贪污腐败谋得一官一职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正是这种心态唆使,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腐败不归路。我们党要切实转变这种观念,建立贪污腐败追惩制度,对于调职(包括去职、升职等)前或者离退休前从事贪污腐败活动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实现管理监督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不让“带病”干部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后逍遥法外。
三是探索党员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分析制度。综合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员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职务上任职的领导干部,容易出现贪图享乐、消极怠慢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又易诱发利益集团和保护主义,必然贪污腐败横行,而贪污腐败横行又必然导致更大利益集团和更多保护主义。我党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考虑到自身党员领导干部成长规律,既要培养锻炼干部,又要约束管理干部。对于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职务上任职的领导干部更要严格要求,努力促进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
四是完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切实担当起监督责任,完善不定点巡视和不定期抽查等相结合的纪检监察制度,绝不能是“隔岸观火不吆喝,卷起袖子不干活”,更不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4]各级纪委必须协助同级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协调工作,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更多地担当起惩治腐败方面的责任,组织协调有关力量,加大办案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中有效规范和制约权力,做到对腐败分子的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5]。
参考文獻: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施祖军.论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及其特点[J].燕山大学学报,2012(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N].新华社,20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