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物理课程而言,充分结合概念图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被大家所认可的模式,使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将论述利用概念图促进初中物理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模式;初中物理
概念图,其实就是一类可以通过分层的形式来解释说明理论概念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网络结构图。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形象地以图形方式表达出来。在结合概念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知识构建与概念理解,将概念从事物关系中抽象出来。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并使之网络化、概括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物理概念图教学的含义
概念图是概念构图与概念地图的总称。通常情况下,前者主要强调的是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而后者主要强调的是概念图制作的结果。概念图能够清晰地以网络图形的方式将知识之间的关系表述清楚,它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就是在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下,把概念图作为知识串联的桥梁,与其他教学要素相互组合,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以教学答疑、实验指导、学生探讨、媒体呈现、学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充分建构知识网络。
二、初中物理概念图教学模式
1.收集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对改善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物理教研组建立一个网站,把收集到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上传到网站,其中可以针对物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板块,并应该对各类资源做出明确说明,让学生了解相关资源的功能、优缺点、具体应用条件等。这些资源也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在相关资源达到一定的累积量时,即可建立资源库,将资源实现共享。教师和学生随时能够把自己认为较好的概念图上传至网站,供全校师生相互探讨,共同研究使用。
2.通过预习构思概念图。预习一直是被教育教学领域认可的学习习惯。在预习实践过程中,通常以为缺乏目的性,导致预习效果不佳,流于形式化。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应该通过课前预习找出课程内容中出现的新概念,合理设计概念图,从资源库中选取适当的内容融合在概念图之中,有效利用概念图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概念图的先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掌握概念同化以及意义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学习结构。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熟悉新概念,并根据抽象程度进行排序,为后面的意义学习做足准备。
3.将收集的资源制作成概念图。将收集的资源制作成概念图,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把课程涉及到的新概念进行统计,然后合理编排,制成概念图,将物理知识通过图形化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二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图像、动画或者影像方式促进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利用概念图进行物理教学,应充分结合相关教学资源,创造合理的学习情境,通过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构建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知识的碰撞,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4.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教学需要教与学的统一,传统物理教学多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出让学生展开“学”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概念图创设启发性的提问,指引学生有效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充分理解新的物理概念。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并给予适当指导。如学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物理情境:假设某人拉着一辆小型空车在路上行走,到达某一地点时,将一些货物装入车内,然后分别经过一段光滑的路面和一段崎岖的路面,那么,请对该人在各个阶段拉车所用的力进行比较分析。这时,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平时的生活经验参与课堂回答,相信学生都能总结出“不装货物时省力”“走平路时省力”“走崎岖路面最费力”等。然后,教师就可以综上所述制作一份概念图,如图1所示。然后即可推进学生归纳出:正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在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入理解以后,就可以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知识和概念,并将概念之间的意义进行重新确立,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一系列思維模式下实现意义建构。概念图就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组织者,通过对新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很轻松地为学生拓展新的概念体系,在学生具备了新的认知以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出教学方案,并对新的知识逐步展开验证,为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提供有利条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简化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从实现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的整个流程变得更加轻松。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图形化的概念教学模式整合在一起,能够极大地推进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