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15-05-30 12:05徐英慧王移芝
计算机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信息素质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

徐英慧 王移芝

摘要:分析信息化社会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提出以培养和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信息素质;计算思维

0、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质正在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进而掌握终身学习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标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即改变过去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重点的工具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的挑战。

1、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随后引发了人们对信息素质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多位著名学者都对“信息素质”进行了重新解读。发展到今天,“信息素质”的定义是“具有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检索、评估和利用所需信息,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提出,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开始被研究和制定。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提出了评价信息素质的五大标准:①能够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能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③能够对信息及其来源进行批判性的评价;④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目的;⑤能够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

国内各高校也在一直研究和探索学生信息素质的评价体系。2005年,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参考美国ACRL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在原有五大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一级评价指标:一是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二是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2008年4月,研究会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该指标体系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2、信息化带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挑战

2.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总体水平在提高,但差异较大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入学时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且计算机应用水平逐年提高。然而,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入学时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5.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Word软件非常熟悉。但通过实际操作来看,86.37%的学生文档排版不规范,并对生成目录、使用样式、图文混排等常用操作并不熟悉。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2.2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化向各行业各领域纵深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众多专业不断融合,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汁算机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应用计算机,而是要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改变过去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的工具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要将提升信息素质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改革势在必行。

2.3信息化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目前人类知识总量已达到每三年翻一番,到2020年甚至达到73天翻一番。为了应对知识爆炸带来的挑战,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人们的认知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人脑的单一认知模式转变为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模式,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学期初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是课本和实验指导书,比例占68.29%;网络教学资源和移动学习资源利用率不高;只有8.54%的学生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学习相关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2.4信息化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带来挑战

计算机科学本身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通常涉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再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更新往往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将计算思维中的核心概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直接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向网络化、多元化发展。为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下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也应向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等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2.5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信息素质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形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笔试只能考核理论知识,无法考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机考试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并且具有公正、客观的优点。然而,当前上机考试内容仍以Windows和Office操作为主,重点考核软件操作技能,难以评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Office软件已经不再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重点,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脱节的现象。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航标。实施以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其尽可能体现对信息素质的评价。

3、以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3.1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切入点,重整教学内容

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①在计算机基础课中重点引入与计算思维核心概念相关的六大知识点,即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发展、二进制数表示和运算、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分类、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算法基本概念、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②将办公软件和多媒体处理软件的使用整合为数据处理,从宏观上介绍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③加强算法基础知识的介绍,采用案例导人、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并通过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软件Raptor进行算法演示和算法设计训练;④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分组完成大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评价、处理及协作能力。

3.2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实施分层实验教学

目前,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要平衡这种差异,实施分层实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验、拓展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主要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做,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旨在平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实验主要用于学习不同应用领域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创新实验只给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由学生设计,学生需要通过搜索、评价、处理各种信息组织实验内容,并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自主选择工具软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建立立体式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培养学习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互联网是当前最大的知识仓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除教材以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包括:①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可以发布教学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反馈等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学平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②基于知识点的微视频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看这些微视频,以弥补自身的不足;③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资源,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MOOC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如爱课程网站)等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基于移动学习的软件,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

3.4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认知结构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实施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信息化教学三位一体的协同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好引导和促进作用:①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课前的导入问题和课后的思考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库;②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这一现象,采用分层实验教学模式;③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中优质的学习资源等开展教学,如讨论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5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过程化考核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环节采取开放式的过程化考核。

“过程化考核”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及综合素质,用不好可能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为了用好这把双刃剑,笔者根据切身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①认真选择考核内容,确保能够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为学生布置的Word排版作业是“以图灵奖获得者为素材,完成沦文《成功的基础是什么》”;为学生布置的演示文稿作作业是“制作个人大学规划”。②针对每一次过程化考核,实行多级反馈机制,对于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作业允许修改后重新提交,这种多级反馈机制使考核的宗旨不再是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改正和提高。③将信息道德列为考核指标之一,要求学生对引用他人言论的地力注明出处,对于拷贝他人作业的学生记零分。④使用开放的课程管理系统为考核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赋予学生评价和监督的权力,是有效实施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保障。

4、结语

实践表明,以提升信息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大有裨益。当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重新审视其在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向着提升信息素质这一目标不断努。

猜你喜欢
信息素质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
公共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算法的案例教学探析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