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靳华中 贺章擎
摘要: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通过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优化、考核形式的改造,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大胆实践,真正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兴趣及需求完美结合起来,充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学改革
0、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贯彻“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白由发展”的教育理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是:①计算机普适教学的大力推广使全国各地区很早便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不均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②由于高校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有所差异;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提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上课的积极性都不高。
1.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问题。
好的教学理念是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源泉和动力。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不能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课程时间完全由老师掌控,老师怎么教学生就被动地学,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大纲和内容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广泛,如何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将主要内容讲清楚,让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3)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案、教学课件等内容。目前,高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普遍落后于当下的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高校先进的计算机教材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未能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教案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由各个老师独立完成,没有统一标准的教案和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的标准也不统一,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将来的评价过程带来困难。
4)教学模式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局限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全分离的方式不能给学生及时动手的机会,导致理论课听完就忘,实验课一上就慌,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5)教学手段问题。
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学习缺乏耐心,认为老师的课堂没有吸引力,从而失去学习热情。
6)评价体系问题。
统一的试卷和统一的考试时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但是不能体现多元、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理念,“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改革实践
1)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推动改革步伐。
“以人为本”,就是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潜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就是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认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真正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兴趣需求完美结合起来,充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2)践行教学理念的改革,进行新生入学摸底考试,为分类培养做准备。
学校在开学前进行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摸底测试,在网上发布考试试卷,同时发放参考答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分。学生通过自我评分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掌握班级学生的不同水平并进行分类培养。摸底考试分数达到60分以上者,可申请课程免修,其他学生则要进入课堂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培养。
3)调整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在总结前几年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后续不同专业的知识要求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求调整大纲,新大纲除涵盖常见的硬件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常用软件操作外,还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教学平台使用等。形式上注重老师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或提问。修改后的大纲教学内容见表l。
4)采取“弱化教师课堂,加强实验环节,鼓励自主学习,推行网上答疑”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限定教师的讲课时间和讲课形式,给予教师一定自由度,鼓励教师少讲课,采取讲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堂提出自学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集中解决。为了加强实验环节,教师采取单元小测试的模式,每两周上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就进行一次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平时分和免考的依据。
对于课堂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教师鼓励学生自主上机学习。在考试之前,学生可以在自主上机时间里多次进行单元练习,学院每周安排教师在约定的时间段进行答疑,并安排教师轮流在学习论坛进行网络答疑。网络答疑时学生须提供班级名称,收集后可由相应教师根据情况在课堂自学辅导环节当面辅导。
5)实施“淡化考试约束,强化过程监督,多元考核并行”的考核模式。
学生学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过关,而是要体会学习的过程。在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淡化考试的约束性,当4次单元小测试全部过关,就可以申请不参加期末考试。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注重过程监督,严格进行平时成绩、上机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的记录,最终考核由期末成绩以及多种其他成绩按比例计算。这种多元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弱化了考试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目的。
6)建立健全公共教学资源,搭建软硬件平台
学校组织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订、教案的制作、教学课件的制作、试题库的建设等,并与公司联合,搭建网络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平台、考试报名系统和考核平台、仿真的实验系统平台以及电子机票计时系统,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软硬件全方位的保障。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改革的重点课程之一。在湖北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采用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