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文化素质是一种“隐性”生产力,素质的高低对城镇化水平有潜在影响力,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腾冲的城镇化过程中,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文化生活水平随之增高。
关键词:腾冲;文化生活;城镇化
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直接体现当地的城镇化程度。城镇化程度越高,居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度就越高,文化设施也就越完善。腾冲当时所建的图书馆、教育馆就不下6家,书店和创办的刊物就更多了,百姓的各种文艺生活也相当丰富。
1 兴办图书馆和教育馆
近代,腾冲建了5家图书馆和1家教育馆,极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来凤书院是第一家兴建的藏书地,兴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藏书3万余卷。省中图书馆,建于民国5年(1916),藏书万余册。随后,于民国17年(1928)建立了县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购置了大批图书,供乡人阅读。后向国内外华侨募捐,和顺图书馆规模更大。先后由知名人士李生庄、李仁杰、寸树声等任馆长,存有不少古籍珍本,馆舍建筑独特,环境清幽,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最后建立的图书馆是绮罗图书馆,始建于民国8年(1919),图书多,规模大,藏书2万余册。①
腾冲还于民国16年(1927)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馆内有图书馆、阅览室、民众茶园、民众夜校、宣传栏。图书馆藏书近万册。阅览室陈设报纸杂志若干种。民众茶园有人说书,民众夜校定期学习文化,作專题报告,组织演出。宣传栏刊出时事新闻、抗日图片。民众教育馆还组织体育活动,开展各项球类比赛,举办文物、动物展览。②
2 开办书店和创办刊物
腾冲县城内的书店数量增长得比较快,清末最初只有4家,到民国时已增长到11家。光绪十五年(1889),“县城书店有斋公房,仲生和。光绪二十八年新增金发号、青云堂等书店。上述书店制版、印刷、装订、出售合而为一,常年出售木板刻印的古籍线装书。”到民国年间,书店数量迅速增加,“先后开业的书店有德兴隆、昆盛号、三益书社、宝庆祥、唐伯庄、忠义行、一言堂、新文化书局、良友书店、利生书社、萱记等,以发行课本为主,同时经营木刻线本书籍。”③
与此同时,腾冲城内也创办了不少刊物,例如“民国21年(1932)为中国国民党腾冲县党部创办”的《边民周报》。随后,又于民国24年(1935)由腾冲旅省学会创办了《新路周刊》,不定期出版。民国26年(1937)创办了《腾越日报》,此刊物除发行边疆各县外,下关、昆明等地及国外华侨均有订户。另外,腾冲简易师范也于民国27年(1938)出版了自己的校刊《晨曦》。④这些刊物的创办拓宽当地居民知识面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城镇化进程。
3 丰富的文艺生活
近代,腾冲当地的戏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滇剧和话剧发展良好。自清光绪十八年(1892),随军滇戏班演出《偷盗玉鹿》、《收烘龙》等剧后,滇剧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相继有艺林班、福寿班、天庆班、新民同乐会等滇戏班(社)来腾演出”,出现很多著名艺人,“除县城外,和顺、洞山、绮罗、小西、中和、界头、荷花等地,也是滇剧普及地区,被称为‘滇戏窝子,有些农民也能演唱滇剧。”⑤到民国19年(1930),话剧开始在腾冲出现,“云南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在腾冲举办的工程培训班,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话剧,结业时公演《秋瑾与徐锡麟》、《甲子那一天》、《碧血千秋》、《孔雀东南飞》等剧目,为话剧在腾冲演出之始”。到民国26年,话剧表演进入鼎盛时期,先后有艺友社、新路社、新长城社、旭光社等演出话剧、歌剧,积极宣传抗日,和顺乡益群中学、和顺小学和知识界也联合演出了历史剧《孔雀胆》、《李秀成之死》。此时为腾冲话剧演出的高潮时期。⑥
除能欣赏到戏剧艺术外,腾冲居民还能欣赏到品种繁多的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业余生活较为丰富多彩。具有相当规模的民间艺术有花灯、皮影戏、扬琴、洞经、山歌、龙灯、狮灯、高跷、台阁等。少数民族艺术有佤族清戏、傣族歌舞、傣戏、傈僳族歌舞、阿昌族蹬窝罗等。⑦
这时期放映事业也进入到腾冲,丰富了地方人民生活。“民国4年(1915),和顺乡乡长,华侨寸金魁从缅甸带进手摇放映机,用汽灯做光源,在寸空宗祠放映无声电影风景片”,这是腾冲最早期的简易放映活动。到民国24年(1935),腾冲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西秦会馆设放映场,在灵官庙开设明星电影院,设有正厅、楼厅,能容纳观众300余人。⑧不过这时候放映的电影大部分还是无声电影,就算是有声片因电影机没有音响装置,也只能靠人解说,到民国30年(1941),驻腾冲的地方武装部队也推动了腾冲放映事业的发展,他们会“在县城放映黑白有声记录片,故事片”。⑨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随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步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近代的腾冲,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图书馆、教育馆,开办书店和创办刊物,无不满足着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拓宽人们的知识面,加深文化修养。滇剧、话剧和放映事业的进入,极大丰富文化生活,使得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注释:
①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794页。
②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793页。
③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796页。
④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803页。
⑤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798页。
⑥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798-799页。
⑦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801-803页。
⑧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809页。
⑨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2文化科技,第809页。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M].中华书,1995.
[2]李根源纂,许秋芳点校.民国腾冲县志稿[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高秀(1977-),女,云南曲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