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兵
摘 要: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岗位技能实训,但往往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是制约职业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现朝气有活力的桎梏。本文坦诚问题,从核心专业课建筑结构“受弯构件”教学内容入手,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竞赛法、现场教学法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方法,一扫专业课“灌”“填”方式,使学生在思考中追随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互动作用。
关键词:培植 职业素养 双轮驱动 教法
一、职教逢春,春意盎然
职业教育正沐浴春光、春风和春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2014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并指出:“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2015年5月在北京举行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技术技能筑牢强国基石,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培养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号子已从顶层响起,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深层次的职教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教育,亟待改革
中职在我国职业教育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可忽视。毋庸讳言,中职生源萎缩现象也逐年突出,其深层次根源恐怕也不可忽视:高职高专、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录取门槛一再降低(中职可以说没有门槛)导致潜在生源分流差异悬殊,加上中职层次直接就业相当艰难,中职的吸引力剧降已是必然。目前评价中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口高职升学率。从事多年中职教学的老师常常为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行为表露出为难、无所适从的情绪。为什么教师神采飞扬地授课却出力不讨好?为什么诸多学生课堂玩弄手机屡教不改(高职也是如此)?为什么专业教学互动共鸣高潮起伏的情景已成历史?毋庸置疑,中职生大多年轻,可塑性强,好奇、好动、有体力、有活力,易接受新鲜事物。从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课堂上对手机的执著和依赖,不难看出其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对事物一旦有“情”,就有近乎痴迷的状态。问题是中职教学如何抓住或培养学生的情趣点,特别是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分段式教学不能缺失中职教学。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下,应用于广阔天地的技能型土木工程类专业教学应该有其教学特色。研究探索适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实属当务之急。
三、教法并举,育人无声
建筑结构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需要数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支撑,与施工技术课程也是息息相关。有人认为,中职学生面向一线动手操作,不需要学术型理论,甚至教学设置随意、课程安排无厘头现象不乏其例。实际上,职业素养与技能训练应该并驾齐驱,两者不可偏废。对于建筑工程类的中职生,必要的建筑结构知识绝对不是多余的,相反,学生一旦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其浓厚的专业探究兴趣将会使其受益无穷。专业课空谈深奥的感觉将会一扫而空。笔者曾尝试用“情景教学法”组织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在“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一章,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绘制配筋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能动性,枯燥的甚至障眼的公式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在运用3W1H教学法(讲解知识点时讨论Why,为什么要讲;What,内容是什么;Where,用在何处;How,如何用)讲授受弯构件(如梁、板)的力学试验、破坏形式、计算应力图形、承载力基本公式建立及适用条件、计算类型及步骤时,笔者采用了图文声动兼备的多媒体教学,“迫使”学生放下手机。之后,笔者决定实施“现场教学法”,安排了一次校外施工现场见习课,正好学校附近的一处混合结构的小学教学楼正处于二层楼面钢筋隐蔽工程验收时期。笔者带领学生奔赴现场,去查找楼面教室简支外伸梁的“内脏”,现场讲解了每一种钢筋的作用、正确的位置和数量的“来历”,实地查验“箍筋加密区”“复合箍筋”“架立筋”“受力筋”“腰筋”“鸭筋”“吊筋”“混凝土保护层”“锚固长度”等专业术语表达的内容,紧接着又参观了钢筋加工制作现场。笔者当即给学生进行箍筋下料、切断、弯折示范(示范指导教学法),很多学生兴奋不已,感慨:与其教室里想入非非,不如亲临现场“到此一游”。笔者立刻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拍下现场“节点”照片,以供课后“玩味”。
回校后的第一次课堂,笔者与同学们及时回顾了上次的经历,联系工程实际提出(探究法)“现实问题”:
第一,基本公式中的适用条件符号本质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实体梁是否是超筋梁?若出现超筋梁情况的抗弯、抗剪承载力怎么定?
第二,以截面b×h=250mm×550mm简支外伸梁(跨度6.6m+2m)为例,梁跨中纵向配筋上2Φ20,下4Φ22,箍筋Φ8@150,设计的混凝土強度等级原为C30,由于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现实测只有C20,其抗弯、抗剪承载力降低幅度是多少?
第三,由于施工人员识图差错,错将2Φ22放在梁高中间两侧,形成截面上中下三层均匀配置钢筋根数,该构件抗弯承载力降低幅度是多少?
第四,以板厚h=120mm悬臂板梁为例,若由于施工管理不力,实际发生板面负筋Φ12@100混凝土保护层偏差+10mm、+20mm、+30mm该构件抗弯承载力变化幅度是多少?
第五,这根简支外伸梁的受弯控制截面和受剪控制截面分别在什么部位?
问题提出后,全班学生开始思考:确实上述现象在实际施工过程极易发生,意义重大,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怎么下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充满紧张和期待。笔者当即决定,全班按4~6人分组,组内分工合作就利用我们这章提供的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演算,然后各组表明计算结果,派代表陈述计算思路步骤和内容,同组其他同学补充,形成课堂“竞赛法”氛围。
“冷静”过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始讨论,意见结论各不相同,有的组甚至“指责”其他组,“纠正”其公式运用错误,而对方“据理力争”,场面好不热闹!最后,笔者逐步分析、演算、公布正确答案,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对能正确计算的学生当场提出表扬,计入考核成绩。鼓励计算出现错误的同学下次有的是机会!通过本堂“案例教学”,与学生进一步体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贡献: C3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足,属于《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建筑材料》原材料质量问题范畴;混凝土保护层偏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技能方法措施问题;看错图纸属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关联的能力和责任心问题;基本公式理解运用差错属于《建筑力学》《数学》《建筑结构》课程解题思路方法问题;受弯、受剪控制截面确定属于《建筑力学》弯矩图、剪力图绘制问题。
引导学生畅想极有可能发生的岗位情景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的定量化影响,学生以自己能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欣慰,自信心大增。如上述问题:悬臂板保护层厚度偏差+10mm、+20mm、+30mm,板的抗弯承载力分别竟然降低12%、24%、36%。不少学生对此“成果”回味良久,唏嘘不已。学生对受弯构件承载力基本公式情不自禁地朗朗有声,从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刻记忆。学生对建筑结构构件,对建筑质量、结构安全重视度不可言传,从而体会到未来因为技能工艺达不到国家职业标准会带来怎样的质量后果。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那些建筑界的能工巧匠精雕细琢创造的黄山杯、鲁班奖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
四、双轮驱动,人人出彩
职业教育强调技能操作,注重实战训练。尤其对中职学生,现阶段课程改革推行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打破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主动自由发展,教学互动形成高潮。笔者学校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双轮驱动实践证明,效果的确不错。
“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设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不能喊口号。试想: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线岗位如钢筋工、模板工、抹灰工、架子工、电焊工、管道工、装饰工、砌筑工如能热火朝天开展起来,那一定不失为中职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截至目前,很难有理想化规范化的岗位技能操作范本,更缺少技师型实训教师,校园技能实训基地大多也只是摆设。这就向我们的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实现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职业学校如何拉近与规模建筑企业的距离?面对各种版本教材,教师怎样能够围绕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整合出符合中职学生现状的技能训练课程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怎樣发动学生整体参与,形成人人会学、人人想学、人人要学、全民皆兵的局面,真正实现“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对此,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任课教师必须能够“沉下去”,实地领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自身强硬才能带兵打仗。我们期盼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教育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说,谁拥有了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谁就能推开“春天”的窗户登高远行。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