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温云
高效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问题”与“问驱动”两个因素的关系考量分析,我们发现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在“学”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要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完成。
一、提出真问题,学习内容深刻化
“问题驱动”的课堂,是以指向明晰、内蕴丰富、有价值的真问题的提出为起点的。因此提出问题首先要“对”,从教师的角度说,要从文本可教处设置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讲,要在有疑处设问,只有这样问题才具有解决的意义;其次,问题表述要“明”,想问什么要指向要明确,语句表意要清晰;再次,问题设计要有“趣”,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智趣,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这样,问题才具有吸引力,问题才是真问题。
有教师在教学《咬文嚼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真是随便的吗?”就是一个好问题,真问题。“真是随便的吗”,经教者提问,问题表面的“随便”与问题背后的“匠心”,强调“随便”,就把问题直接指向对作者精心用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兴趣。
可以说,一个好问题、真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深入思考的余地,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问题”也才能真正“驱动”课堂。
二、设计好活动,学习过程块状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分点分层顺畅地回答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要么就一句话,要么就是一些语言碎片,缺乏必要的条理和准确的角度。探究原因,一是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明,一是教师课堂教学缺乏等待的“空白”,三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随意性、碎片化。
课堂问题解决是需要时间和活动来支撑的,“问题驱动”课堂尤其如此。“问题”不是为提而提,“解决问题”也不是为解决而解决,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活动。让“问题”在课堂活动真正起到引领驱动的作用。在驱动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领课堂推进。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好活动。课堂活动要根据问题的不同,在相对集中的块状学习活动时间里,设计对话充分、结构完整、有可操作性活动,让学生有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有生生对话的时间,有师生对话的时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口、手、脑并用,全方位锻炼能力。
当然也要注意课堂活动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是要“驱动”课堂前进的,如果只是停留在活动本身的热闹,就喧宾夺主了。
三、准备“好”资料,问题设计连环化
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为了让问题“驱动”能真正发挥,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问题提出后,会提供相关资料给学生。但是,教师准备的辅助资料,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段提供给学生,才能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是值得思考的。
比如在教学《项羽之死》时,文章第一段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句,若是追问:“为什么左右侍者没有一个抬头看?”学生回答是:左右侍者看到项羽流泪,他们也伤心得不能自持,所以不能抬头看他。若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学生就因不了解相关背景而不能回答了。若是在这时给学生提供相关帮助,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探讨的兴趣,也告诉学生一种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只要结合文章第二段中“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绐”即“欺骗”的意思。可这里有个疑问:田父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欺骗项羽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项羽。
易中天教授评项羽写到:“项羽在攻进关中时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由此可见项羽是个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的人,那么农夫欺骗项羽把他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既然项羽还是个残暴凶狠的人,那么第一段的那个问题也多了个可能性,左右侍者不能抬头看项羽,除了伤心外,还可能是一直以来对项羽本能的畏惧,即便是在这么动容的情况下都不敢抬头看他一眼,更不用说安慰了!
四、理出好答案,问题解决多维化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教学的手段,终极目标是为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因此,设计一个好问题的同时,要理出一个好答案,因为一个具有角度多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示范性的答案,才能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有学习效仿的对象。
应慈军老师执教《一个人的遭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索科洛夫的‘梦像梦吗?‘梦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回答大都集中在“突出主题”这样一个单一的角度。在应老师的组织下,学生细致阅读,认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梦的作用”有:
(1)人物形象角度。在不断的打击面前,索科洛夫没有垮。他虽然普通,但是个真男人!(2)章法(情节结构)角度。梦,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表达技巧角度。梦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撼,突出了人物的不幸,突出了战争的毁灭性。(4)叙述的角度。用“我”的视角来说“梦”,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可信而有感染力。(5)作者情感倾向角度。憎恨战争,呼唤和平,同情遭遇战争中的人们。
答案涵盖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需要明确解决的内容:人物、结构、手法、主题。这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