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维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能直观展示事物,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一些抽象的东西,而信息技术可以把问题直观化、具体化。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总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如《荆轲刺秦王》《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文章。如果单纯介绍历史史实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从网络上整合此类信息,给出示意图辅以相关内容(如:哪位将领,在哪一年,带兵多少,经过哪场战争,兼并哪个国家),学生们一定会豁然开朗。再如我们在介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时,总是要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主要经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如果我们用语言复述,往往突出不了重点,就算是结合书下注释,也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幻灯片,重要的地方可以留白,然后再展示答案,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真是一举两得。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它的优点在于以情导入,以境感染,在诗词鉴赏中,创设情境尤为重要。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给我上过《登高》一课,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天老师找来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我们虽然对诗词一知半解,对音乐半懂不懂,可是当音乐响起,当老师诵读之时,我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感染了,杜甫的家国情怀、身世之悲,借由百转愁肠、不绝如缕的二胡曲蔓延开来,使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之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进行配乐朗诵,效果出奇的好,我们都成了朗诵家、大诗人。我在讲授《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为了能再现场面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我找来了由重庆卫视制作的《品读》系列中关于《滕王阁序》的一章,优美的画面,开阔的意境加之祝克非先生浑厚的嗓音,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自然的洗礼,而网络洞箫达人“默默西风”在优酷网上上传的《流恋》中的音乐及配图简直与诗词意境浑然天成,也将王勃一怀愁绪、无路请缨的悲怆美渲染出来,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而借助了信息技术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不仅在授课当时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之后也可以带来美的回味。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高中语文正如其他学科,课堂容量有限,高中语文又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外知识丰富且重要,如从《红楼梦》中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和《水浒传》中节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两课教师要想“小切口”“深入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管中窥豹、虽取一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品读小说、鉴赏小说,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入手,直至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分析小说创作技法等等,而这些都是高考考试大纲上提到并说明的。试想一下,按照传统教学的规定动作,二到三课时可以产生多大作用、收到多大效果是不言自明的。而当今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而如果妥善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增加课堂容量,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大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在作文讲评中,我可以将优秀范文展示在投影仪上,大家通过“看、评、赏、学”几个步骤,即可领悟此中真意,而问题作文的综合会诊,也能让学生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家就会找出失败的原因所在了,是审题立意方面的或是结构失衡的,或是理例分离的,或是字数不足的……在点评之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传统的作文讲评往往局限于当局者迷或是浅尝辄止,运用信息技术则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好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便于拓展延伸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时间又极其有限,学生实际能力有所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保存起来,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提供给学生,增加其视野,开阔其思路。比如我在讲授完《陈情表》之后,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弘扬了我国的孝文化,使学生们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