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5-05-30 10:48陈丽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实质上强调了尊重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为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生命意识,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在言说中体验生命的自在美好。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教材资源 言语自由

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2],中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由于语文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语文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蕴涵等等,都使得语文教学在渗透生命教育上具备了可行性和优越性。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从教师的生命意识、教材资源利用、学生的言语自由等角度予以探究。

一.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

生命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要求教师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才能以此作为自觉努力的方向。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个性。语文课堂中,教师若能自然呈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而非枯燥地照本宣科,学生才能真正接受并感悟语文之美,从而唤醒生命激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3]。固然,预设课堂有利于教师更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但若是僵化的预设,势必排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违背教学计划的意外情况,包括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提出的质疑和独特思考,而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在有效预设的前提下,善于捕捉课堂实时信息,在动态生成中完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价值,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多为名家名篇,无论是侧重形象性、思辨性还是应用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鉴赏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选文中就是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含蓄蕴藉。有直接赞美美好人性的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和赞颂等,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写到了人性的矛盾甚至阴暗的一面,这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囚绿记》中“我”出于喜爱之情自私地将常春藤占为己有,文章喜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行文脉络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的矛盾过程,特别是”我”“囚绿”时的内心斗争和“放绿”时的“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对它致以诚意的祝福的心情,都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喜爱的事物这一普遍的人性问题上。另外《小狗包弟》中巴金对包弟的愧疚和自责,《项链》对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前后不同生活态度的比较,实际上都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的绝佳素材。

此外,选修教材也是很好的资源。如中外传记选读,通过阅读中外名人的生平传记,拓展学生有限的认知视野;古典诗词中诗人细腻的心思、内心自我发现的过程,先秦散文中思想家对人生的感悟等同样为学生开启了通往智慧生命的道路。

三.鼓励学生表达,在言说中体验生命的自在美好。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言说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除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提问、分角色朗读、对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看法之外,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辩论、演讲、短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等等,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学生言说时,教师要以平视的姿态认真倾听,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自由丰盈。

在写作教学中,则应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导学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例如在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可简单介绍在审题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如文体限制、写作侧重点等,其余的交予学生自己揣摩。只有学生不盲从于他人的见解,过度依赖教师的事无巨细的指导时,才能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去构思,否则只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何谈文章的个性、风采呢?例如在命题作文《站在高处》的写作中,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写人应该有凌云之志,应努力向生命之峰的高处奋力攀登。一生则另辟蹊径,写萨达姆、卡扎菲也曾到达权利的山峰,但是“绝对的权力是绝对的腐化”,“倘若心不在正处,哪怕你辛劳一生,站在山峰之巅,你看到的或许不是气势磅礴的旭日东升,而是血染层云的夕阳西下。”昔日的中东枭雄如今弹尽粮绝,一命归西。而那些淡泊名利之人则尽享生命的安乐祥和。文末发出呼唤“朋友,放慢你登高的脚步吧,或许沿途才是最美的风景”。对这类能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教师应多肯定其精巧的构思。在讲评课上,可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倡导更多同学写出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英国作家德·昆西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而灵动的语文课堂,它的魅力就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品读、聆听、言说中体悟文学之美,汲取精神雨露,从而绽放生命之光彩。当一名语文教师能如春风化雨般将这股力量渗透于孩子心田时,教育便赋予了她更神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泰戈尔.郑振铎译.飞鸟集.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8.

[3]李淑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72.

(作者介绍:陈丽贞,福建福州屏东中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