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摘要]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关键词]生物教学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11
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知识迁移。
一、夯实基础
所谓基础知识就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确定的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口诀记忆法、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填图、描图、绘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人体的呼吸》一节关于气管的环纹状结构,学生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气管这种环纹状结构的好处,这时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吸管、洗衣机的排水管、抽油烟机的排气管、马桶等的环纹状结构的好处,通过让学生联想身边常见的、熟悉的事物,学会知识迁移,较好地理解气管的环纹状结构。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呈现可能有多种方式,即不同的问题情境,这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知识点放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当时你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帮助她?学生争相回答,从而进一步引入课题,效果确实不错。
又如,《水中的藻类植物》一节,笔者是通过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气温升高,江水变蓝的原因的。为了降低难度,同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江水变蓝的原因是什么?A.春天气温升高,岸边苔藓植物生长旺盛,有些苔藓植物流到湖水、江水中;B.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小生命漂浮在湖水、江水中;C.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的树木花草长出了绿叶,使湖水、江水格外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效果很好。
三、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化,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不仅符合大脑的记忆方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快速检索,所以重视知识结构是强化知识迁移的关键。
1.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知识的条理性,先前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准备,后续的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知识内容的正确性和丰富性、知识间组织联系的多样性和条理性,影响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知识迁移的发生。
2.加强基本概念,不断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性质,总结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从而形成有利于知识迁移的知识结构。
四、关注新旧知的联系
所有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知识迁移。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最佳联系点,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固定点。例如,在讲《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一节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温七年级的细胞分裂的知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的遗传物质和原细胞是一样的。这样为染色体传递的学习打下基础,使两节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握住教学主线,从而最终设计好知识迁移的具体目标。
还有“藻类植物”是初中生物学到的最后一个植物类群,在这一节结束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类群进行归纳和总结,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并且引导学生从这四个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总结出植物进化的规律: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另外,生物学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与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及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可以建议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和课外书籍等渠道获得。
总之,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必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特约编辑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