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与思考

2015-05-30 22:42张彬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子女儿童家长

张彬

在2013年12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合川区部分中小学校长赴北大学习提高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教授。齐教授所提出的一系列先进理念,我感触颇深,非常适合我们农村小学。每天在农村小学工作,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每天和家长们接触,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我也有一定的思考。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和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实施主体自身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三重三轻现象依然存在

重男轻女。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一再强调“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但千百年来的“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思想流毒仍在不少农村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孩是父母、祖父母的“掌上明珠”,享受到许多的优待,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则被溺爱所代替。

重智轻德。长期以来,在“跳出农门”传统思想下,家庭教育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很普遍。一方面,看不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严格的,有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孩子娇惯有加,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却视而不见。

重结果轻过程。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指导下,家长们对子女每次考试的成绩、每次活动的表现都给予特别的关注,孩子成绩优秀、表现出色,便感到“无比自豪”,孩子学业一般,表现平常,便垂头丧气,感到“颜面丢尽”。他们只在乎“成功”“不成功”,至于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却从来不关心,从来不参与孩子的活动。

2.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多三少的现象突出

当前农村学生家长、监护人中,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知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即便有的知道,想望子成龙但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不知教育的“路”到底在何方,三多三少的现象突出。一是多要求少表率。在农村父母往往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向孩子提出很多、很高的要求,但由于主观、客观原因不能身体力行的却大有人在。二是多物质奖励少精神投入。对子女教育投入加大已成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明显标志,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子女的优秀和进步,往往是低层次的物质奖励,陶冶性情的精神奖励投入过少。三是多包办代替少实践体验。当今农村,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似乎已成为小学生唯一的任务。孩子们虽身在农村,但不谙农业常识、自然常识,自理能力缺乏,已司空见惯。

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甚至空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打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在学生中有70%至80%的家长终年在外务工,子女有的被寄托给亲戚,有的委托给家中年迈的老人,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大量“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孤儿式的教育,显示出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甚至空白已是不争的事实。

4.过分依赖学校,不与学校沟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许多农户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自己仅是农民,文化程度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学的就是学校老师传授的知识,没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仅是书本不够,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础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和教育空间,在这些方面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多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把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得以落实。

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

2.规范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通过走访、信访、电访(电子邮件、电话、QQ),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向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及时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帮助指导。

3.运用“补位”策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留守儿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由此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乏、个性心理健康异常、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等诸多问题。运用“补位”策略,广泛动员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村社干部等,实施“代理家长制”,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子女儿童家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