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贴近生活

2015-05-30 19:59郝骥辉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盛水杯子应用题

郝骥辉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即使掌握了基本知识,一旦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帮手,但学生的实际操作更加重要,这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归总问题”时,课前我先准备了一塑料桶水和水舀、饭勺、挖耳勺及大桶各一个。新课伊始,我让大家猜测,如果我用水舀将塑料桶内的水全部盛到大桶里,约要多少次?那么用饭勺呢?我的话音刚落,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为了证实大家心中的答案,我们一起来验证,这时我叫一名同学上来为大家演示,在大家的数数声中,第一轮实验结束,在第二轮实验进行到一半时,有些同学按耐不住了说:“一定比上回的次数多!”“停,谁同意这个结论?”我立刻说。大家齐举手。“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个饭勺比水舀小,因为都是这一桶水,所以饭勺的次数一定多。”“多好的推理啊!”这时我又神秘地拿出另一个测量工具问:“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挖耳勺。”“如果咱们用这个来盛水……”“哈哈……到明天也盛不完呢!”同学们都乐坏了。“那不盛了。”“别盛了,老师,我们知道您要说什么。”“说明了什么?”“原来那桶水没有变,但盛水的工具变了,盛水工具越大,盛的次数就少,盛水的工具小,盛水的次数就多。”“好极了!”听到孩子们总结这么好,我由衷地感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从而让他们记忆犹新,终身难忘,也许这就是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所在,知道数学贴近生活,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事先准备了三杯同样多的白开水(100克),然后作演示实验,分别往每个杯子里放10克、15克、20克的白糖,让学生先说出哪个杯子里的水甜并排出顺序后再尝一尝。接着第二次实验,每个杯子分别放了60克、70克、80克的水,再分别往每个杯子放10克糖,这次哪个杯子里的水甜?并排出顺序,然后再品尝。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各抒己见,然后乘机引出百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可以小组讨论。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識点,无不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比较熟悉的信息组成分数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从学校档案中获得信息,学校共有50名教师,其中男教师5名,女教师45名,根据这几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了很多相关问题,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了四个问题,与上述信息组成了4道百分数应用题,分别是男教师占全体教师的百分之几?男教师占女教师的百分之几?男教师比女教师少百分之几?女教师比男教师多百分之几?然后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自主探索解题方法,尝试解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节课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练习中还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用1元硬币做投掷实验,算一算花在上次数占投掷总次数的百分之几?计算后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课后统计自己家中一周的开支情况,算一算各项支出各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更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原来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由此可见,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乐于接受,实践证明,让数学贴近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切身需要。

猜你喜欢
盛水杯子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杯子里有什么
盛水必有器也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盛水的杯
神奇的杯子
两只水桶
走近打折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