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当前,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使得学讲计划应运而生。学讲计划是一种先学后教,再进行讨论、探究的课堂模式,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的主要学习形式,体现学进去、讲出来的主要宗旨,最终让学生在学会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加以探究,成为会学、乐学的学习者。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包含了小组科学合理的划分。因此小组划分要充分具备两点:一是合理,二是科学。这里所指的合理是小组在划分过程中应把学生的学业基础纳入规划范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充分考虑。比如:如果班级里有60名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依次分为优、中、差三个部分,若计划6人一组,那么这6人中就必须要囊括这三部分的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分组,使每个组的能力水平都得到均衡,有利于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
小组划分时除了要使各组在学习成绩上达到均衡外,还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性格考虑其中。比如,把自制力强且性格稳重的学生与自律性差、调皮的学生归于一组,这样的组合可以起到以优带差的作用,让其两者可以充分互补,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明確学习内容
学讲计划的主要宗旨即在于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那么,教师设计的预习学案就为学生探究“学什么”、展开自主学习、合作预习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章前,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什么是梯形?该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如果一个梯形的上边为4 cm,下边为7 cm,高为5 cm,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一系列的提问,为教师和学生在课上的预习交流奠定了基础。
2.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预习环节能够在课堂上的预习交流中积极发言。而课上的预习交流则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对于前期学习的心得体会在小组中、在课堂上大胆讲出来。比如,在之前的课前预习中,学生明白了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即为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得方式为底乘以高;求三角形的面积就用底乘以高的一半,若底为a,高为b,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为1/2ab;梯形的面积则为两底相加之数乘以高的一半。
如果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在课前几分钟就能够对预习内容相当熟练,那么也算完成了预习任务,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3.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
梯形一章的重点内容在于求算梯形的面积,而难点则在于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讲出课前是利用何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求异思维。
学生利用课前的合作、讨论,得出一个个推导方式:一些学生说若把梯形看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加起来即为梯形面积;另一些说可以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那么,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面积;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按照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底和高的关系,就可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即上下底相加之和乘以高的一半。
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使教师不用再着重讲解梯形面积的推
导,而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对知识加以构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彰显,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把掌握的知识大胆讲解出来,从而使班级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在年龄、习惯以及能力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该阶段的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类型,把“学讲计划”灵活地运用开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需求,满足素质教学的需要。而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注意和学讲计划充分融合,使数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下变得不再难学,让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爱上数学这门学科,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吴文忠.学讲计划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