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雄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单独的看书能力,不需要成人的引导。
阅读能力是很多知识的铺垫,但其本身也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学习的教学形式。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有效练习。语文教学更应该以“阅读”为中心。
一、读是理解和培养能力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教师讲解—引导—提问,牵着鼻子走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法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起不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讲得很吃力,学生学习的更是枯燥。阅读能力和语文能力等没有得到提升。朗读、默读更是理解词、句、段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方法来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古人曾经说过:“‘书忌耳传在教学大纲中也曾有提到过:学生只有读懂文章才能够将文章整个放在脑子里,否则,只是将结论放在了学生的脑子,而不是真正的理解。”“自得”却包含着阅读能力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提出:阅读教学方式的根本就是理解文章。他强调,理解靠读来实现。应该做到的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比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不需要过多讲解,更多时间用在了读他们之间的对话,认真体会,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和揣摩,这样老师没有讲解,学生就已通过读领悟到人物的思想品质,感受到革命时代的阶级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获得了阅读方面的提升和锻炼,也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梁启超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将结果传送,而是讲解结果是怎么来的?因此“耳传”和“自得”绝不是一回事。
二、读是写的需要
写与读是两个相互存在的个体。相互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写是情感的表达,读是将感情有效释放出来。因此读是写的需要,是为写服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思,在读中深化理解,培养和训练思维,从而感悟作者的写作技法。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多思、精读、美读、品读,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悟文章的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如,我在教《翠鸟》一课时,让学生反复地细细读,揣摩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读后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翠鸟的外形,再通过学生的说和老师的板画示范让学生理解作者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给板画涂上颜色,最后再根据板画说说翠鸟的外形,让学生学着作者的方法去写其他鸟类。学生兴趣盎然,用了极快的速度定出了不少佳作。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学得扎实,老师讲得实在。
三、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对于一个语感丰富的人,“赤”字的意思绝不单单是“红”。郭沫若说过:“但凡是具有作家情愫的人肯定是要有一些对于语言的敏感度。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是在幼儿时代就应该培养的一项重要情感培养。”培养语感靠什么?那当然是读诵。学困生作文,这是不少语文老师都头疼的事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语文能力?一个字——读。首先是要多多阅读,其次是大声读。这一看法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并倡导的,也是他教学经验的高度总结。他说:“当一学困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拿到一篇生文章能流畅地朗读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语文能力已大大地进步了。原因何在?就是他们的语感增强了。”这也是今天阅读教学为什么必须多读,要在反复的吟哦中去揣摩,去领会文章内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读是审美的需要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美文和寄存着作者大量思想感情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将全身心投入才能够体会作者的那份真挚情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其实就是真实情感的一个审美和培养。文章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是文章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情抒发和情感寄托。很多诗句中有很明显的爱憎分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体会文章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心理活动。将文章中的情景带着学生去体会。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从而得到感情的熏陶。
在语文界有一种读法叫“美读”。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于有感情朗读的一种称呼。“美读”即:文章中抒情的片段、优美绵长的诗句、真挚情感的段落,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诵,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欣赏、品味,体会文章的意境。能够把作者的感情在阅读的时候读出来是阅读的境界。证明已经将自身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到一起,体会到作者书写时的感情是如何出来的。摒弃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杂念和想法。抛却所有的邪念,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读,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进行指引,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情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讓他们懂得阅读是学习的根本,文章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作者原本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对于朗读者也是一个提升。
读,阅读教学的根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