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雪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调节各种教育结构要求完全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中要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小学教育中作为三大主科的语文、数学以及英语。小学数学一直是困扰小学生的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在其教育过程中,老师要依靠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来提高其教学质量,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分析与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数学知识、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数学技能,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将数学这门学科融会贯通。本文就从如何丰富学生在小学数学方面的基本活动经验着手,探究其内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完成这一目标。
一、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经验包括知识、体验和观念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共同构成一种过程性的“活动图式”,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而数学的活动经验,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感性的知识、情绪的体验和应用的意识。小学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则分为两种:演绎活动经验和归纳活动经验。这同之前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是不相同的,但却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
基本的活动经验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并且依靠知识的积累在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感觉和直觉,学会运用数学中的逻辑方法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思维的经验,也是一种实践的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主动学习探索,并且进行团结合作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思维,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就给学生扩大了学习空间和范围,丰富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探索,教师和学生要进行相互协作和配合共同完成积累,以下就是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方法。
1.认知教材的基础上,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的经验
认知教材作为一种实施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条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迁移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反复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迁移其经验。比如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七、八章中的乘法口诀运算和除法,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之后进行的,那么编排这样的顺序的理由是什么呢?首先加法和减法是基础性知识,通过对这种简单的基础性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并且深刻理解其意义,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迁移到乘法和除法这样更深一个层次的计算。如果之前掌握的不牢固,那么对于循序渐进的后面的知识的掌握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2.运用多种感官,建立基本活动经验的多维化和立体化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多种感官共同作用和配合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将知识内化成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巧,而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过眼云烟。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在各种感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充分运用感官的功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说,在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第七章认识图形的主题中,认识多边形的课堂上,我们要充分抓住多边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摆多边形和画多边形认识其各种特征,从而能判断和正确认识多边形这一图形知识。
3.在相近中找区别,增加学生基本活动的不同体验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一种方法那就是比较法,通过相近的或者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区分,从而更好地掌握二者,以免在下一次的分辨中混淆。教师的课堂同样也是节节相似,这就要求教师在相似的课堂中制造不一样的精彩,让学生不管是从知识方面还是课堂学习方面,都能够在相近的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地方,从而指导并且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比如说,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五章周长的运算中,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比较,教师在对都是周长的计算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公式的计算,更要将二者区分开得到理解,在下一次变形的题中能够理解其本质迅速得到答案,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例子的举出和课堂的活跃性等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这样的规律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结合起来,寻找到更加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我们必须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在一条正确的、灵活的道路上,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考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方法,并列举出了实例,我们在根据这个基础上同样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叶绥娟.在哪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J].教育艺术,2011(0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