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汉族,吉林辽源市人,在读法学硕士,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初探,进一步揭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殊性,说明了这个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城市适应状况。同时,还说明了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了解与学习,同时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轨道,我国的市场经济各项机制在不断的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人口流动的速度日益频繁,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的主流是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中也有很多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员也加入到这场流动的大军当中,且族别不断增多。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少数民族聚居区进入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内地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同时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了解与学习,还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少数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与流入地城市居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流入地城市原来相对平衡的、简单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改变,城市的民族結构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群体,即外来少数民族群体,且这一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壮大。与普通流动人口不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着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摩擦和问题,这使得城市的民族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给城市少数民族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对城市的社会治安、保障体系、医疗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到发达城市中,虽然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也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使管理者在工作当中不清楚或无法恰当地把握处理尺度,即容易引发宗教和民族问题,更有甚者是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在城市生活当中,少数民族主要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包括就业问题、消费问题、住房问题以及收入问题等等。所以首先要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性问题,这是其能否安心工作、扎根城市的关键。
近年来,社会各界主要关注的是汉族流动人口问题,而对于占流动人口比例为10%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略显不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具有民族特性。因此在其进入城市之后究竟应当如何去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其生活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将会给现阶段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首先是文化程度偏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且基本上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很多人员还不能熟练的使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这也是少数民族人员无法从事高收入行业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这部分人员大多是从事贸易、餐饮以及批发等入门低的行业,导致其收入水平整体偏低。除此以外,许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子女由于语言障碍等,无法就地入学,进一步拉低了整体文化水平。
其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事职业单一。例如:广州市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员大多数从事烤羊肉串或者是批发和零售新疆特色水果。此外,该地区的藏族人员主要在路边贩卖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只有个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广州从事其它职业。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基本依赖于民族特色或者是在工厂进行就业,例如在工厂就业主要从事保安或者生产流水线,依托民族特色行业的主要是流动商贩以及个体商户,前者指的是在路边销售手工艺品或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叶、羊肉串以及银器等。后者则指的是贩卖水果或者是经营清真餐厅。
其三,居住地点以民族、行业为基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各民族根据自己的民族认同感、语言、工作的行业、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选择不同的地方居住。基本上是以家庭或者是亲朋好友为团体进行同民族的居住,其居住的格局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或者是亲缘性特征。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远离家乡来到内地发达城市,首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进入城市之后,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通过有效的方式在这个城市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尽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收入与在老家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该地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仅仅处在温饱边缘。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主要是集中在沟通困难、就业困难以及缺乏相应技能等方面。另外消费观念落后。消费观念指的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或者是准备进行消费的时候对消费过程、消费对象以及消费趋势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当地居民相比,少数民族的消费观念具有一定的差距。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阶段的居住条件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差,大部分人员长期居住在厂房宿舍或者是低廉出租屋当中,自己购房的人员相当的少,且大部分人的居住面积与该市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要低得多。因此在居住状况方面,大部分在广州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跟一般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差距不大,但比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要差的多。另外他们普通话水平低,与当地居民交流有障碍。在人与人交流沟通过程中,语言和文字的作用极大。相反,会形成沟通交流的制约因素。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者文字,现代,很多少数民族还保存使用着本族的语言和文字,这使得在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汉族城市要学习使用普通话交流,而流利的汉语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和高收入的机会。流利的汉语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学习汉语也可以减小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
综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且很多困难都是一般流动人口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语言障碍是他们第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所以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群众的相互了解,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针对当地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使他们认同少数民族文化;其次,出台相关文件提高少数民族的法律知识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良习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双重作用下,互助互利,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建和谐社会。(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陶斯文,喇明清.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及对策——以城市社区治理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26-32.
[2] 贾东海,敏生兰.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1-137.
[3] 沈红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4] 郑信哲,周竞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4).
[5] 胡令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新情况、新问题[J].民族论坛,2001(4).
[6] 迟丽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迁问题研究[J].满族研究,2006(2).
[7] 拉毛才让.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及动因[J].攀登,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