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颖茜
【论文摘要】:现今中职学校异军突起,而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行为问题,这与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关,本文探讨了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形成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
【分类号】G711
来学校工作已经四年多了,作为一名任课老师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我感受颇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等,除此以外个性上也存在不少缺点:如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不强,与人相处能力较差,理承受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逆反而不轻易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有一些不良嗜好和行为:如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逃学、谈恋爱、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等等。
而我校的情况特殊,师范类学校的性质决定我校以女生居多,地属西南地区使得少数民族的同学占到了不少的比例,学生的问题更加复杂,这样给我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要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就要对症下药,寻找原因。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含有: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错误的家庭教育是造成许多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大包大揽把孩子当做手中宝,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低下,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贪欲、自私等坏习惯。我校08级某学生家里是做生意的,因为害怕孩子“吃亏”,一个月生活费达到4000块,造成这个同学虚荣和奢侈的个性,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
②放任型家长:学校部分家长在外打工,打着为孩子存钱的口号,只顾着赚钱,不管孩子的教育,甚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倒教师的身上。还有部分夫妻离异后双方不管孩子,致使孩子没有足够的关爱而经常逃课甚至流落于街头或沉溺于网吧。
③粗暴型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心理,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遇事大发雷霆,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遇事就打,压抑孩子的自我,使孩子对成人产生逆反心理。
④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影响。前段时间一位同事向我诉苦,一位同学经常撒谎逃课,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家长不仅不支持班主任的工作,还因害怕孩子受到惩罚帮助他撒谎欺瞒老师,给教师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不当的学校教育
学校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诱因。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挖苦、讽刺学生,甚至变相体罚;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甚至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自身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个体的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个物欲横流,信息大爆炸的世界,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个性的快速发展,自我的形成,思想活跃,行为冲动,但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使得青少年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矛盾,行为偏颇。在新生的入学心理测试中,我们发现大概40﹪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近30﹪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除此以外青少年还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但这个阶段是非黑白分辨不清晰,如果交友不慎,容易形成不良小团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是极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活动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当人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大多数都有重新塑造自我形象的愿望。在新生入学时期,学生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是抓学生养成教育的极好时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新生一入校,就应从军训开始抓起,制定详细的军训计划,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班初期每班班主任通过的观察,抓住学生不同的个性,通过艰苦的训练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发展学生良好的友谊,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建立班级班规,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思维发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班规的制定中,要突出严格的考勤制定,我校每班都有一本考勤簿,由纪律委员记录学生迟到旷课的基本情况,学生会干部突击检查。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学生的请假问题,我校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但因各种原因中职学生请假频繁,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我校要求三小时以内的假班主任可以批准,超过三小时要学校领导批示才能出校,并要得到家长的同意,对私自不假离校的同学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确定实施教书育人的方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扎扎实实地打好“阵地战”,千方百计地寓养成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有一位学生曾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是生物老师,因为老师不仅要上课还喜欢结合实践融入人生的一些哲理,让她受益匪浅。所以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要单调的说理,死板的学习理论,而是要充分发挥德育主课程的育人作用但又要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和渗透,让主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德育过程中此呼彼应,实现德育内容、过程及目标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育人效果,可以说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该学习德育工作的渗透。
三、利用心理学,建立与学生的共情关系
老师们都知道,空洞的教育说教会让现在的学生产生反感,一旦学生和教师没办法建立信任的关系,逆反心理出现,那么教育注定会失败,所以养成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质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可能就出在心理健康上。“双差生”的形成可能因为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可能是虚荣,迷茫;或想要引人注意。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动机和原因,对症下药。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当然养成教育具有艰巨性、曲折性,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解决的。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在童年时期开始萌芽,少年时期逐渐形成,青年时期基本定型。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品行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职生,要改变他们在中、小学十几年里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很难的,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必须反复抓,才能做到真正的人师。
参考文献:
[1] 蒋昭庆,王祥荣. 卫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