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银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都是难以突破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难以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二是对名句的鉴赏不知所措。因而往往造成古诗词的教学与诗词本身的韵味及艺术魅力之间产生较大的落差。为了能将古诗词的艺术风采全面展现在课堂上,品味出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我初步探索出古诗词课堂教学四步法,现与各位同仁共同切磋。下面我以《钱塘湖春行》为例谈谈个人的教学感受。
第一步:初读诗词,把握基调
学生初读诗词往往不知其意,不懂其情,但是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能整体感知内容、初步体会情感。如学生初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划分节奏,初步体会情感基调。然后请几位同学读诗,其他同学和教师加以点评。初读此诗,学生有可能把握不准语气语调,所以教师在点评时要指导学生如何读诗。如1.读准重音;2.语速舒缓;3.体会情感;4.把握基调。此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之后学生可按照方法仿效教师自由朗读,这时学生会发现与开始读诗相比效果大相径庭,内心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成就感。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比赛,看哪个组读得既准确又富有情感,选出最佳朗读组。学生朗读时,积极表现、踊跃参与。通过初读诗词,学生不仅把握了感情基调,还掌握了读诗的方法,并为下一步走进诗的意境奠定了感知基础。
第二步:赏读诗词,走进意境
所谓“知人论世”,要想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必须首先走进作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配乐朗读,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仔细听读,边听边展开联想,看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听读完《钱塘湖春行》后,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朵朵白云,似与春水相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正在寻找较暖和的树枝,准备搭建自己的窠巢。”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色彩斑斓的鲜花正竞相开放。”——通过学生的交流,一幅幅早春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对诗的内容有了整体印象。为了进一步赏析诗的内容,使诗的意象具体化,教师接着问:“描写了哪些具体事物?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体现了这种特点?”学生积极回答并阐述自己的理由。诗的意境画面展开了,内容分析透彻了,作者的情感将不言而喻。这样分析诗的内容,既打破了原来那种教条式的逐句翻译,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
其实到这里只是解决了诗写了什么,最难以驾驭的是如何鉴赏诗句。古代诗词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并能深刻地反映出新的内容。所以我认为从以下方面鉴赏诗歌较好:①抓关键字;②找修辞;③结合背景;④体会情感。如你最喜欢《钱塘湖春行》中的哪一句?并说说你的理由。请用“我最喜欢?摇?摇?摇?摇?摇,因为?摇?摇?摇?摇。”的句式来练习说话。有了鉴赏诗歌的“金钥匙”,再加上固定的说话模式,学生不仅能有针对性地鉴赏诗词名句,还能锻炼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
第三步: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是知识的巩固及方法的运用环节,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有比较才有异同,有拓展才有应用和深化。选择同素材且有可比价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要明确具体,切忌单纯地比较两首诗词有何异同。如:从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情感上比较阅读《钱塘湖春行》与《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同样都是描绘早春景色的诗,而且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但由于作者选择的具体景物及其特点不同而表达的情感截然相反。
第四步:译读诗歌,再现意境
说是译读,实为改写。诗是语言的精华,人们常说,一首好诗词能展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同样也一首好诗词也能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将诗词改写成散文片断,可以再现诗的意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改写的散文片段与原诗比较,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教师可抽取诗词中的一两句进行改写,作为下水文,让学生有文可仿,否则学生有可能将“改写”变成逐句的翻译,这样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