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推行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干部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身份尴尬、待遇偏低、认同度低等问题,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无论对政策本身,还是对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公共政策分析
1 大学生村官政策简述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20世纪末,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江苏省1995年开始试点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伊始,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呈现出大面积、大范围的发展态势。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至此,大学生村官政策正式形成。
2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困境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选出来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大学生村官虽然是政府公开选拔出来的干部,却没有公务员编制;同时没有经过大会的直接选举,大学生村官不能担任基层重要职务,否则就会违反章程的规定。没有法律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处于一种“非官非民”的尴尬困境,难以依法治理村中事务,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执行。
2.2 经济困境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基本工资普遍较低,只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极大地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活需求属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只满足村官的低层次需要,不利于村官们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于政策在制度过程中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对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和績效奖金机制,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残酷的低工资的现状使得大学生村官普遍不满,制约了该政策的长远发展。
2.3 文化困境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是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的建设。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融入农村的生活,与村民通力合作,这也是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面临的最深层次的文化困境。一方面,受传统乡绅文化和村民自治的影响,大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思想保守,家族性、宗派性较浓厚,缺乏对政策科学的理解,对大学生村官存在不认同的心态。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不了解复杂的农村社会,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自我认同度极低,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开展。
3 公共政策执行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3.1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特设岗位,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将该政策在合法、合情、合理的轨道中运行,要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大学生村官的合法身份,保障主体的合法性,告别“非官非民”的尴尬境地,为大学生村官纳入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要在大学生村官的甄选、录用、培训、考核、升降、退出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定,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一方面,通过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确保大学生村官政策得到法律认同,从而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开展中有法可依,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另一方面,健全法律机制,有利于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明晰村官的职责范围,从而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资源为农村做贡献。
3.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根据各地的消费水平和经济条件,参照当地乡镇公务员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实现工资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弹性发展,满足他们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其次,明确考核方式,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量化排名,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与工作绩效相结合,告别工资“一刀切”,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加大工作干劲,满足村官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最后,及时公示结果,接受村民的监督。将绩效考核结果予以公示,营造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考核氛围,最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真正为大学生村官搭建一个工作上有冲劲、职业发展有前途的平台。
3.3 加强村干部与村民的政策宣传,走出文化困境
要想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文化困境,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消除村民与大学生之间情感、信任的隔阂。首先,要在社会尤其是农村宣传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村干部要以身作则,摒弃自身保守、排外的落后思想,从心底接纳大学生村官,并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对村民政策科学的宣传,要让村民多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这样村民才会欢迎并支持其工作的开展。其次,完善岗前培训机制,对于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人际交流障碍、价值文化冲突等问题,通过邀请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在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经验汇报与工作交流,让大学生在入职前充分了解实地的民俗风情,降低现状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感。最后,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摆正心态,积极融入到农村的社会工作中。面对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放低姿态,虚心向当地干部和村民学习,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转变为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丁鸿睿.村民自治视阈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3(6).
[2]李昕.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3).
[3]刘海燕.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初探阴[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
[4]刘春梅.“大学生村官”激励措施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6).
作者简介:王丽君(1990-),女,山西太原人,青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