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当老师”。在我的眼里,老师是个神圣的字眼,尤其是看见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对隔壁一对老师夫妇发自内心的崇拜与尊敬,激发我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老师。1994年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身边的同学都嫌教师清贫,不愿报考师范学校,一心想当老师的我却毅然在报考志愿上填报了龙南师范学校。
成为教师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有些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以君王自居,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说一不二,毫无平等可言。从讲课的方式上来讲,方法单一,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虽然在师范学校也学了不少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是初为人师时,照本宣科,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也出现了自己的身上。其实,很多刚从师范毕业的新教师都是模仿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进行教学,其中就包括我,也是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虽然一节课下来能够掌握我所讲的知识点,但是他们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不活跃,更谈不上具有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教学虽然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同年级同学科第一名,可是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没有了童真和童趣,就是许多老师、家长所说的:“孩子一读小学就好像没有那么可爱了。”
一、爱心教育,以生为本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也拜读了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的教学案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名师的成功做法和自己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才发现自己忘记了古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名言,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很多时候,我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势,去命令、呵斥学生,这样的对待往往让学生离老师越来越远,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的热情自然就越来越低。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要以人为本,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教育要影响人的心灵;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要求做到整齐划一;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允许失败。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数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重视学生考试的分数,更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的教学中更关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感觉数学学习的乐趣,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善良、积极、乐观的品质。
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长流水。”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尤为重要。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有了根本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当中。生本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发展和成长。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既要紧紧围绕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又要从本班的学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没有让学生从调查收集数据后直接到认识扇形统计图,而是对他们提出:“如何让别人对你收集的数据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记忆?”在经过小组的热烈讨论后,学生有的小组画出了条形统计图,有的小组画出了折线统计图,但有一个学生画出了扇形统计图。新授就这样在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经验的分享中展开。
三、立足课堂,形成特色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习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过程,尤其是数学,由于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和乏味。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生记公式、背定理,大量重复机械的练习,大搞题海战术。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冷漠和忽视,过程和方法遭受遗忘。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不到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普通不高,逃学和厌学现象极其严重。如何突破这样的一种教学局面,我积极参与课改活动,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并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三导五学“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并与自己以往常用的对话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自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知识—学生讲评,教师点拨—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的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值得我倾其一生去为之奋斗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要求自己,朝着课改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行!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