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莉
对李逸野老先生久仰,只是吝于一面。
2015年4月17日,在路言宝老师的书法艺术展上,笔者作为中原文化网总编受邀到会。机缘巧合下,笔者有幸随李老的弟子郭亚东老师(现任李逸野艺术馆馆长),赴开封登门拜访李老。
李老牺牲了午休时问,却丝毫不见倦意,在满屋墨香氤氲中泡上一壶清茶,面对几位来访者,侃侃而谈。今年八十七岁高龄的李老,思维是跳跃式的,言谈之问甚是敏捷。他不但谈到了苏东坡与佛印的禅机和机锋,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渊源,谈到当今社会之乱相,传承文化之缺失。而且在说到他旧时经历的苦难,谈到了老舍、郭沫若等人,李老语出惊人地来了句:“人要随时准备去死。”猛然让在座几位惊诧后又豁然大悟,很多人,特别是老人,是畏谈生死的。这不仅需要一种信仰,需要一种理念,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才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地看破人世间的生死。
著名书法家、诗人蔡祥麟曾这样赞扬李老:“大逸安然功利外,真情遍野撒珠玑。敢问世上题名者,纸上襟怀几人敌。”是啊,“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李老洒脱的心胸来源于扎实的传统文化,来源于他古典浪漫的文人襟怀。他对各种典故不仅如数家珍,而且善于造典。座问,李老笑谈了曾经的一个笔墨官司,当时,他对对方用了一个典故“不要狂到认不清聂氏兄弟”。“聂氏兄弟”这个典故,据说对方查经据典、遍寻古籍,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也是好奇心涌动,不禁追问,何处来此典故?李老哈哈一笑,问我们几位看过《西游记》没有,大家一致点头。他说:“知道六耳猕猴吗?聂氏兄弟几个耳啊?”在座的一位大姐,冲口而出:“此处应有掌声!”大家哈哈大笑之余,不禁为李老渊博的知识面、诙谐有趣的调侃妙语叹服不已。
我们今天读李老的著作,很多句子不但飘逸着从《诗经》中流淌出来的古韵余芳,更是洋溢着典型中国古典文人的情致。读他的《步月》小诗:“时缺复时圆,晦明本自然。升沉无须论,且看眼前山。”我们仿佛随着他漫步江畔,看明月圆缺,随清流远去,内心一片澄明。心中有沟壑,看天地皆是一派清明开阔,读懂他“安能折腰事权贵”的气节与风骨。李老的诗,有着天然的生动和智慧,真正是不施粉黛,浑朴自然却大气磅礴。如他的《钱塘江口占》:“恨不鲸吞渐江潮,一荡俗肠百念消。好放魂飞天外去,月明风静座吹箫。”诗中很多意态都是动的,连停顿亦包含豪迈无畏之气势,飞扬之态跃然纸上。
隔着迢迢的光阴,我似乎看到他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在战火硝烟弥漫中坚守信念,身负重伤不得不转业;我们似乎感受到他在逆境中豁达不屈、甘于寂寞;成名后的内敛低调、自我坚持,隐退名利场;年迈后的勘破生死,清静无为……
激动之余,我当场赠李老小诗一首:
诗书画文日月光,笔底乾坤竞疏狂。
文章千秋寂寞事,书艺百载甘苦尝。
双湖闲听梧桐雨,九鼎但赏明月凉。
且翱浮云抬望眼,任凭燕雀筑巢忙。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