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彬
【摘要】中学物理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其较丰富的物理知识中还渗透着丰富的社会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 兴趣
近几年来,我用了新课标教材,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物理难学几乎已形成共识。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缺乏认识和体验,从而认为物理知识抽象。为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效果较好。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我拟给学生的学习提纲中有两问是:为何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呢?学习压力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两指的感觉不同呢?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必须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论与实验脱节,从而认为物理学科抽象,是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把物理知识跟学生经常碰到的各种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开发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浮力的大小”一节时,我让同学们进行造“船”比赛,给他们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看谁的船“载”的货物最多。这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各式各样的船在同学们的妙手中“诞生”了,大家都在为能让船多载货物而绞尽脑汁,这既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做好了准备,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整个课堂十分活跃。接下来我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物体本身的困难:与物体的密度、体积、形状、质量等有关,还有的学生认为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然后,我再让学生设计实验,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自己的验证过程向全班同学展示,大家共同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去伪存真,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使他们原来以为的“越深,浮力越大”、“体积越小、浮力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等观点自然被推翻,让他们在认识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情景教学法的时刻运用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借助于媒体资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如分子的扩散过程及布朗运动、光的干涉和衍射、波的叠加、原子的核式结构、核反应过程等微观的或物理过程极慢的物理现象,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创设虚拟实验环境,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学生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可以通过人機交互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的物理状态,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加深,形成概念。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每节课及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正好可发挥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多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性,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达到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具体使用过程中,绝对不是课本习题的搬家或是利用了大容量的特点搞什么“题海战术”。而应采用适宜的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物理现象,并利用其交互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反应。如在《惯性 惯性现象》一节复习检测中,可设计一题:先切入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再闪现:“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的问题。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对将惯性知识用于实际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再看飞机在目标上空投掷物质产生后果的动画。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有计划有落实教学重难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课堂,关注每一个环节,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郑春和《中学生物理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2001(11)
[2]陈伟飘.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5,08
[3]陈明英;;分清差异、因材施教——中学物理分层教学的尝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