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试用口语交际这一概念,代替了听说教学。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沿用“口语交际”这一说法,并且继续推进,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虽然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部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被纳入考试测查的部分。
面对这样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就专门开展了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校本教研,把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我该怎么做》作为教研课题,开始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图动起来,创设情境,营造交际的氛围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了四幅图。第一次解读教材,我们认为:引导学生看懂图,说清图意是一个值得打磨的教学点。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呈现第一幅图,按照四要素说清图意;2、出示第二幅图,联系生活猜想,门外人分两类: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3、重点观察第三四幅图,想象:明明怎么走到门边,怎么想,怎么说?4、分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说出办法。
在课堂实施中,老师围绕说清图意着重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说具体、说生动,还设计了填空,提供了好词。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四幅图的内容浅显,学生重复说会的内容,没有兴趣,被动参与,课堂没有交际活动。
试讲的课堂出现的不是交际的活动,反而是看图说话、看图作文的指导,即口头作文。口语交际就是口头作文吗?显然不是,口头作文是单向的,是直接为习作服务,是习作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口语交际则是多项的,是为了交际目的服务的。
如何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交际?这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在特定的情境中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从学生立场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创设多种情境,就可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际。
二、互动起来,学会应对,提供交际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以看出,口语交际不是听说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交际技巧。但究竟怎样在课堂呈现呢?
第一次试讲,由于看图说话耗费了时间,在议办法的环节,学生只是说出了办法,无交际活动的呈现。
后来的几次试讲,我们弱化了看图说话,说出办法后,增加了表演,老师也加入其中。课堂有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都是简单的一应一答,表演也仅仅停留在一两次对話,孩子做出了回答就戛然而止了。
课堂没有交际活动,感觉就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一问一答。口语交际等于回答问题吗?一对一的回答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口语交际应该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当众的口头表达。这不是简单的人数的区别、形式的区别,而是指向口语交际的核心——交际者之间、不同发言者之间语言有内在的联系。
口语交际需要关注表达,重在交流,在交流中应对起来。老师要创设应对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交际的空间,让学生在应对中充分说,形成互动交际氛围,并在交际中训练思维,使其得到提升。再次解读教材,我们设计了“七嘴八舌议办法”中的表演环节,让让学生学习应对,从而使交际活动得以展开。
“七嘴八舌议办法”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小组讨论,说出办法——组外交流,主动询问——选择办法,组内表演——师生合作,表演情境——生生合作,表演情境。我们把应对重点放在师生表演、生生表演中。老师扮演叔叔,很自然地介入师生的应对中,不断将话题深入,并设置情境障碍,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对。为了让其他孩子加入交际,就增加了智囊团,为人物想办法,出主意。让学生在多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叔叔不住追问想方设法要明明开门,明明在智囊团的帮助下不断想办法应对。在师生表演中,老师的应对给学生做出了示范。有了师生表演的引领,在生生表演中,学生在智囊团的帮助下合理应对。这个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分析,在互动中学会应对的过程。课堂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言语“交际场”,真正实现了口语交际课的交际功能。
三、乐于倾听,积极表达,激发交际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敢于当众发言,善于发言,是小学口语交际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但现状是或羞于开口,或重复别人的回答,或远离话题。课堂上要么只是几个人发言,要么就是大家都说的一个热闹的场面。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是无效的,不能解决学生嘴“紧”这样的局面。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更好地进行交际。而二年级的孩子好动,怎样才能让他们静下来心来学会倾听?
第一次试讲时,开课前老师做了“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的小游戏,目的是告知学生听的重要性。此后,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可是孩子们就只顾自己说,根本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评价。看来,光靠老师一味要求,孩子被动倾听,是不行的。
主动倾听,乐于倾听,明白怎么听,应该作为我们重新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怎么办呢?1、小范围的倾听,变被动为主动。即:让孩子走到小伙伴的身边,倾听小伙伴的说话,了解他的办法,这是一对一的倾听。2、大范围的倾听,变被动为乐意。在师生表演、生生表演时,创设“智囊团”的活动,孩子必须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倾听成了他们的必须。“智囊团”由四人小组到全班同学,倾听也从少数参与到全体卷入。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出主意,自然会专心听,乐于听,边听边想,从而较好地落实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