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特色研究

2015-05-30 06:36郭原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摘 要:在青绿山水画历史上,南宋画家赵伯驹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大青绿画法,又汲取了北宋山水画的水墨趣味,一转唐代浓郁、沉重之风为清新、雅丽一派,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造了一种介于文人画和院体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这种画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一大突破。

关键词:赵伯驹;青绿山水;艺术特色

赵伯驹,字千里,宋朝宗室,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禽、翎毛、竹石,尤长青绿山水。他的青绿山水取法唐代李思训父子,笔法浅析,直如牛毛,布置精工,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精工之及,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秀雅清丽,颇有书卷气息。

依据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赵伯驹有名称的山水画著作共计约30幅,见于著录的有《江山秋色图》《江山落照图》《溪山晚照图》《莲滴仙馆图》《山阁纳凉图》《莲舟新月图》《岳阳楼图》《荷亭消暑图》《滕王阁图》《春山图》《汉宫图》《风云期绘图》《仙苑游春图》《仙山楼阁图》。但是他的存世作品比较少,现存的《江山秋色图》《江山落照图》《仙山楼阁图》《仙苑游春图》等传为赵伯驹所做。本文从这些作品入手,探究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精”和“雅”

赵伯驹的绘画总体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精”和“雅”。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道:“赵伯驹、伯骕,精工之及,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清代恽格《南田画跋》:“规模赵伯驹,小变刻画之迹,归于清润。”《中国古代画家词典》中记:“赵伯驹画风富丽活泼,透雅高迈,雅洁异常,并一变唐人浓郁之风,独具其貌。”赵伯驹绘画的“精”主要表现在界画的画法之中,“雅”主要表现为独特的勾皴和设色。

1.1 多变的构图,独特的笔法

赵伯驹的作品构图有纵向构图和横卷等。纵向构图大多是三段式结构,近景、中景、远景,还有字画一体的,如上半轴题字,下半轴作画。例如,流传至今的《仙山楼阁图》(图1)就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近景描绘了树木、山丘;中景描绘了屋宇楼阁,尤为壮观;远景则描绘了渐渐远去的壮丽山峰以及隐于山峰之中的建筑。

横卷构图大多是群山环抱,屋宇楼阁,树木、溪水、松石和人物交相呼应,多描绘春夏景象。例如,《江山秋色图》(图2)采用传统的横卷形式,表现出崇山峻岭,盘薄绵延,层峦叠嶂,奔腾起伏,瀑布飞溅,烟波缭绕;山下江河,碧水涟涟,蜿蜒回转;山间长松翠柏,楼观屋宇,山庄茅舍交相掩映,画面极具装饰美感。《江山秋色图》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使千百年来的观者如饮纯酒,如临其境,显得十分清幽秀美,渲染酣畅有度,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作者在传承我国传统青绿山水画基础上,以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将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技法上看,此画继承了隋唐青绿山水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展,用笔精细而不琐碎,画中渗透水墨皴法,既有青绿山水的秀丽,又有文人画的气韵,把唐代青绿山水向前推进了一步。画中各种建筑大多采用“界画”的方法。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建筑物都采用了界画的画法。

《江山秋色图》在布局上采用“散点透视”,成功地运用“三远”构图法,并将高远、平远、深远三者交替使用,以平视或仰视的角度把画面处理的复杂严密而又虚实相生,布局奇特,开合有度,或壮丽,或奇伟,或险峻,或平正,或开阔,或深邃,或厚实,或空灵,使整个画面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还有扇面和册页的形式,比如《汉宫图》。

1.2 青绿水墨并用,色彩清新秀丽

赵伯驹的青绿山水画在染色方面,除了以青绿着色外,还会使用墨。青绿水墨并用使得赵伯驹的绘画更加雅致。青绿设色更注意薄中见厚,设色也更加不均匀,并为水墨渲染留出空间。

如《江山落照图》(图3),整个色调以暖色赭石衬托出石青、石绿,统一和谐且绚丽夺目,生动刻画了祖国大地雄伟壮丽的景象,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艺术技巧上,作者主要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适当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笔法,画面极富变化。

赵伯驹用色瑰丽而不火燥,画中渗以水墨皴法,既有青绿山水的明丽,也有文人画的“气韵”。青绿着色和水墨渲染并用,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他多采用石青、石绿,辅之以赭石晕染,加上矿物质颜料的覆盖性,经过画家层层叠加,显得厚重,艳而不俗。他的这种艳丽浓重的颜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比较淡的色彩反复晕染而成的,这也是赵伯驹绘画与众不同的地方,对后世影响颇大。

2 赵伯驹青绿山水中画的文人雅逸气息

无论是从画的意境,还是从绘画理论方面看,赵伯驹的绘画都带有很强的文人画思想,这也是他与众多宋代院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人淡泊意识。

2.1 豪迈俊逸,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两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画家们在山水画中将丘壑与笔墨完美结合,无论是宫廷画院画家还是野外文人画家都以创作诗意化的意境美为最高追求,从而在许多方面展示出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特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丰富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文人画要求作品应有“士气”、“书卷气”,强调绘画作品的“象外有象”,追求作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然而院体画更多的是追求形似而忽视神似,讲究法度,刻画细密精确。赵伯驹的绘画基本上符合院画的工致细腻,却又透露出文人画的意境。《忠雅堂集校笺》里记载有一首赵伯驹绘画诗。

红衣瑟瑟点银塘,一片玻璃卧石染。

不见玲珑採香手,飞来三十六鸳鸯。

绮寮虚掩书簾闲,碧洛红墙梦往还。

一水盈盈谁得到?美人应在殿中间。

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发现赵伯驹绘画的意境美,画面描写一红衣女子在水边,水面上有鸳鸯,体现了人与景相映生辉,情与境协调统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虽然我们无法看到赵伯驹所有绘画作品的原貌,但是从现存的真迹和史料记载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意境美。

2.2 不媚于形似,高风亮节的创作心志

赵伯驹为宋朝宗室,由于宋朝崇尚文艺,因此王室宗亲比普通平民有着更为优裕的从事文艺活动的条件。赵伯驹在继承传统笔墨精妙,设色富丽之余也有创新和开拓。他不同于前人的地方是,能以文人画理论来指导青绿山水的创作。文人画大都以水墨为上,写意为高,大青绿则历来被视为“匠气”之作,二者看似格格不入,而赵伯驹却能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显示出了一种由“大青绿”向“小青绿”过渡的趋势,创作了一种介于文人画和画工画之间的画风。这种画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与当时名人士大夫的交往。《画继补遗》曾记载:“予与其曾学士,交友颇深”。曾学士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赵伯驹深受曾巩的影响,在绘画上也带有明显的文人思想,其作品精工之余还带有清新雅丽的风格。

明代董其昌谓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赵伯驹也属北宗画派,但是清代王国维却认为赵伯驹实乃南宗衣钵。由此可以看出赵伯驹画风既有北宋山水的富丽,又有南宗画的“雅逸”。

从艺术的创作心态来看,赵伯驹的绘画体现了一种不为物态所拘、不媚于世俗的艺术高度。据《松隐文集》记载,赵伯驹在经过径山罗汉像时,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醒了以后,涤虑澡思,一口气画了五百尊佛像,神态各异,体制周尽,被誉为神品。这充分说明了赵伯驹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进入了一种不拘物态,不媚世情的境界,虚静恬淡,完全沉浸在意向的构思之中,这其实就是最纯粹的艺术创造境界。

3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赵伯驹的绘画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高宗皇帝非常欣赏赵伯驹的绘画,高宗还曾命他画集英殿的屏风。《画继》记载“光孝皇帝偿命花集英殿屏,赏赐甚厚”,可见赵伯驹当时是非常受皇帝重视的。但是赵伯驹的画虽然受到皇帝的认可和重视,画风传播却远不及李唐。赵伯驹在青绿山水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对当时的影响却不是很大。南宋山水最大的特征便是“水墨刚劲”,就是山水画中刚劲有力的线条和下笔猛烈的大斧劈皴。南宋画院兴盛,绘画在宋代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代表院体风格的“南宋四家”对当时绘画的影响较大,而赵伯驹的影响相对小了许多。

元代受异族统治,画家多做水墨写意画,追求笔墨趣味,通过写意画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是钱选和赵孟頫,他们受赵伯驹的影响最大。钱选的青绿山水直接师法赵伯驹,他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青绿山水彻底文人化了。赵伯驹仅仅是把文人画理论用于指导青绿山水画的创作,而到了元代青绿山水已经被文人化了。元代青绿山水的另一特点就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诗书画印相结合代表着文人画的成熟。钱选变赵伯驹的精致淡雅为清润淡雅。可见,青绿山水已走向简淡清润一派,代表着皇家审美的精工细丽的青绿山水已是过去了。但也正因如此,它们的艺术魅力才显得更加珍贵。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3] 邓椿.画继——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蒋士铨(清).忠雅堂集校笺[M].李梦生,笺,邵海清,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郭原(1982—),女,江苏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