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大众·政治:大众化框架下的艺术与政治

2015-05-30 10:48肖爱云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剧团大众化

摘 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形态,边区社会教育是边区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它与学校教育一起承担了边区教育之扫除文盲、教育民众识字和社会政治动员的重要责任。剧团作为社会教育形式的一种,在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以抗战为主题,以传统戏、现代戏、历史戏等多种戏剧种类,以及为大众所喜爱的、活泼多样、内涵丰富的戏剧形式,在社会教育工作的推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众化;剧团;政治动员

陕甘宁边区是指1937年至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形态,它是一个边区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成立初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后为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

社会教育是陕甘宁边区中共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它与学校教育一起不仅承担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扫除文盲、教育民众识字的重要责任,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的民族觉悟、胜利信心和增加抗战的知识技能,以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1]从1937年7月至1945年,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工作。通过社会教育,边区民众不仅仅自我认识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积极参与到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去,对抗战的艰巨性和民族国家面临的存亡危机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主动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也就是说,成功的社会教育为我党推动群众路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多种社会教育形式中,剧团的作用是独特而广泛的。因为戏剧本身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民众最主要、最熟悉、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尤其是陕西地方戏曲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戏剧艺术对观众自身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形式热闹、内容与民众生活贴近,更易于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品类。这对于当时文盲遍布、文化沙漠一样的边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手段。剧团工作的重要性在边区的教育政策文件中有明确说明:“我们认为戏剧为进行社教的有力工具。……社教不单是识字,戏剧、歌咏、图画都是社教的良好工具,我们都应当运用。而尤以戏剧的宣传效果为最大。”[1]

边区的剧团主要分为抗战剧团和民众剧团。

第一,抗战剧团。该剧团成立于1935年6月,最初定名为列宁剧团,先后改为新剧团、工农剧社、人民抗日剧社。1936年,剧团组织渐渐健全,形式上也增加了话剧、歌剧、歌舞、活报等,活动范围从全边区延伸到了蒙民居住区。1939年6月,剧社在抗战形势的带动下再次更名为抗战剧团,演剧任务也主要为了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任务。剧团有很多演出,如“七七”以后的抗战宣传,1939年的生产运动,1940年的征粮、扩兵、反摩擦斗争等。这些工作,均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了社会教育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宣传任务,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参与了边区文化建设,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下,由时任边区文协主管领导的柯仲平担任团长,将原有的延安师范业余剧团和延安工人业余剧团合并成立民众剧团。他们的团旗上写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剧团的舞台两边贴着对联,上联是: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是: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是:团结抗战。这副对联既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件的政治精神,又将其融入改造戏剧形式、创造民族新形式的文艺精神中去,上联是高雅的创作精神,下联是通俗的受众取向,横额点明剧团抗战的政治任务,可谓是经典至极。

剧团成立当天演出了秦腔现代戏《一条路》《回关东》,其鲜明的抗战主题立刻引起轰动,也为剧团演出奠定了好的群众基础。此后,柯仲平团长又力邀著名的艺术家马健翎加入剧团,全心投入创作。在他们精诚合作下,民众剧团先后又推出了《好男儿》《那台刘》《有办法》等秦腔现代戏。

1938年的冬天,团长柯仲平率领剧团从延安出发,经延长、延川、清涧、瓦窑堡、子洲、子长、定边到花马池,又经安边、志丹回到延安,历时四个月零三天,负重跋涉三千五百里,历尽艰辛,克服战乱、自然环境恶劣、剧团工作人员身体不适等主客观原因,演出场次达到几百场,影响到边区几万人。

1943年秋,毛泽东主席在枣园约见了柯仲平、马健翎和杨醉乡,说:“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战的种子撒播到哪里。”[2]这是对抗战剧团和民众剧团的政治贡献形象而充分的肯定。1943年及随后几年里,马健翎和他的战友们先后编导了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穷人恨》《一家人》(又名《保卫和平》)和秦腔古装戏《鱼腹山》等,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从1938年到1948年这十年间,民众剧团创作、新编、改编并演出的现代戏、历史戏和传统戏共一百多个。这些戏,对当时动员群众参加抗战救亡事业与边区的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族戏曲有力地为革命服务和成功地表现现代生活奠定了基础。剧团被民众亲切地称赞为“咱们自己的剧团”。[3]毛泽东主席再次高度评价剧团的工作“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①

除了抗日剧团和民众剧团外,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七七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演出多个剧目,配合抗战主题,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将特殊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方针充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完成了文艺的特殊使命。

七七剧团1939年7月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成立,是由中共地下陕西省委(对外公开称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直接领导。这个剧团成立后,主要以演秦腔现代戏为主,演出的现代戏剧目有斯曼尼(杨公愚)编的《新教子》《抓汉奸》,赵伯平编的《抓壮丁》《大上当》《新考试》《祁半仙》等。这些剧目着眼于边区军民与周边国民党部队的摩擦,以日常生活为反映对象,宣传抗日思想,抨击畏战思想和消极态度。因主题与现实的契合,形式是民众喜爱的地方戏,很受欢迎。1942年1月,该团与关警剧团在马栏合并,取名为八一剧团。合并后的八一剧团,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改编创作了三个戏本:反对教条主义传统戏《三滴血》、反对投降主义的现代戏《民族魂》和反对分裂主义的历史戏《石达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创新,充分展现了创作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深厚的题材挖掘能力。

关中剧团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专署领导下的剧团,于1939年秋成立于新正县马家堡。这支剧团的人员均系业余,多系从机关干部、勤务人员中抽调出来的同志。关中剧团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借用七七剧团和民众剧团的剧作,另有它们专属的几部秦腔现代戏,具体为《关中炮火》《汉奸滋味》《双运粮》等,还有传统折子戏《三娘教子》《柜中缘》等。

关警剧团是1940年秋天在关中分区新正县阳坡头区北壕村成立,归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领导。成立之初叫关保宣传队,不久改叫关保剧团。1941年11月随司令部进驻马栏,保安司令部改为警备司令部,剧团并随之改为关警剧团。人员主要由从部队抽调的干部、战士共30多人组成。演出剧目多是秦腔戏,剧本来源于七七剧团和民众剧团。剧团经常为关中分区各地的驻军和群众演出,颇有影响。

1943年春,胜利完成演出任务的八一剧团从延安返回关中马栏。这一年党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新政策,于是八一剧团与关中剧团合并,取名为关中八一剧团。剧团的同志们配合生产运动和自力更生的边区生产政策,开荒种地,砍柴喂畜,自制道具,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到日常大生产工作中。1945年至1946年是关中八一剧团的鼎盛时期。那时本团创作和改编的剧目就有40多种,加上移植、引进兄弟团体的传统剧目,演出剧目共达100种以上。剧团经常深入农村、部队,演出频繁,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和周边国民党统治区享有较高的声誉。除了秦腔戏的形式之外,八一剧团还利用街头剧、快板、曲艺、歌曲、劝善本或编成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集市、庙会、开戏前等群众云集的场合进行地摊子式的宣传,尽管这些宣传的形式显得过于简单,但它们在抗战宣传上发挥的作用却不能低估。②

对各个剧团工作的开展,边区政府做出了有力支持,如民众剧团建立之初,正值根据地经济困难,剧团经费供给没有保障,为了排好剧,剧团的同志吃了不少苦,却本着为艺术、为抗战的革命精神,不断为边区民众奉献精彩剧目。毛主席对剧团发展非常关注,用稿费支援三百块大洋。之后,剧团又得到演出道具的补充,逐渐发展起来。除了物质上的支援,在创作和发展方向上,边区政府教育厅也予以极大的关注:“改良旧戏及其他旧有之民众娱乐。先调查各县的旧戏班子,唱道情的,说书的。再组织他们,供给剧本、唱本,给以适当指导。”1939年边区政府制定的《一九三九年边区教育的工作方针与计划》中指出:“抗战剧团和民众剧团一年内要到各县公演六次;抗战剧团每月出活报三次,着重在识字教育和抗战动员”。1940年,社会教育有了大的进步,《边区教育现状与今后工作方针》中记述:“三年前只有教厅办的‘抗战剧团,现在除了它,定边有‘七七剧团,关中有‘关中剧团,庆环有‘农村剧校”。在社会教育的大形势下,剧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成分复杂,如包含不少戏子,政治上差,领导不易,以致发生难找领导人的问题。这些都是演秦腔的,但旧剧本既因内容不前进而不能用,新剧本又太少,于是发生了剧本恐慌。经费方面亦是一个问题,教厅规定各县剧团开办时可给。”[1]

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描述过他所主张的社会:“这种社会一定使各分子有自由发展、自由交换、互相帮助、互相利益、互通感情、呼唤思想知识的机会;社会的基础是由各分子各以能力自由加入贡献的。在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大强调,实在是强固得很;不但强固,并且可以减少各种因隔绝交通而发生的弊病”,进而他指出,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不断进步或不断调整的生活方式,这使得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因此,民主政治热心教育,因为民主政府的成功依赖于选举政府关,遵从政府之人的教育,因为民主社会用自愿遵从政府的倾向和兴趣来替代外部权威,从而需要用教育来形成这种自愿的倾向和兴趣。随着个体越来越多地使自己的行动与其他人行动联系起来,考虑到其他人的行动,这样会打破曾使他们看不到自己行动的全部意义的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4]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组织模式为社会教育提供了最有利的政治基础。以识字组、冬学、剧团、民教为基层的社会教育单位在民主模式下以其独特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的进程,剧团则通过传统剧、历史戏和现代戏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抗战动员做了最努力的阐释和宣传,社会教育者以他们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创了边区教育的新形势、新局面,这在教育史、文化传播史、社会史等历史版图中都是伟大的历史创造。

注释:①1949年民众剧团分两队进入西安。一队于5月随军进城,和各兄弟团体一起开展宣传活动,演出了《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等戏,给西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们又西进兰州,改为野政文工团,最后与几个部队文工团合并为战斗文工团;二队在团长马健翎带领下,于1949年9月底由延安到达西安。10月下旬二队在易俗社剧场首场演出《负腹山》,轰动古城,后该队扩建为西北戏曲研究院。1955年,西北戏曲研究院又与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眉户剧团(其前身是年在陕甘宁边区成立的关中八一剧团)合并改建为陕西省戏曲剧院,1980年该院改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民众剧团团长、戏剧家马健翎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②在解放战争期间,关中八一剧团曾易名关中文艺工作团,解放后又更名为三原文艺工作团,后调入西安改名为陕西省文艺工作团。之后又与其他剧团分别组建成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和陕西省眉户剧团。1955年,与西北戏曲研究院(原延安民众剧团)合并,组建成陕西省戏曲剧院。这期间剧团多次深入革命老区、农村、工厂演出。

参考文献:

[1]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3,119.

[2] 毛主席和延安文艺界人士的交往[DB/OL].人民网,2012-5-11.

[3] 黄河.咱们自己的剧团——记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上)[J].第7页.

[4] 杜威(美).民主·经验·教育[M].彭正梅,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0.

[5]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 周海燕.记忆的政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2.

作者简介:肖爱云(1972—),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在站,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剧团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