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再认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015-05-30 00:31:02计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计宏

语文能力是人必须的基本能力,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从“自然人”过渡到“文化人”抑或到“美术人”的根基。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现如今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实现工具性教育到人性教育的转变,是其本质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

语文教育人性教育人的发展一、语文教育的初认识

迄今为止,人与世界存在四种对象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种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而第四种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这四处关系都是借助语言符号来实现的。语言符号是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谈论人的本质时,海德格尔就认为“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立人之本。

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所有国家都是中小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初步认识语文,首先要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语文课程赖以存在的价值意义所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中国要追溯到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拟就,经清政府颁发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确立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始。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因之团结。”语文课程旨在学习语言、交际运用、道德教化和精神培育。

从早期的规定来看,语文课程除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外,均包含育人的功能。最开始称之为“国语”或“国文”,旨在培养合格国民,国文教育蕴含了对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性。后来反“国文”改称“语文”,一方面,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从国民教育偏向语言文字教育,这是从人的教育转向知识的传承。这种认识的偏差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争才算告一段落。现在,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正式明确了在我国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二、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演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语言和文字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媒介。语言的出现,消除了人类交流上的空间问题,而文字的发明则突破了人类交流活动的时间限制。人使用语言和文字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让人学会运用语言和书写文字,这也成为语文教育最基础的作用。人只有使用语言和文字,才能将自己的周边生活和心灵活动让他获知、感悟,进而达到身体言语和精神情绪上的“共鸣”。人在庞大的语言系统中,述说自己同自然、社会以及个人的关系,同他们进行交流,传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语言是人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

三、语文教育的当代现实意义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人性“三分法”,将人性一分为三:知、情、意。知,指的是知识能力,知识储备;情,指的是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情结;意,则是说人的意志,强调的是一种自由意志。一方面,语文教育要使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情感感悟力,另一方面,则要让学习者的精神意志有所加强,为其打好精神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在此,语文教育也可以分为知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三个组成部分。首先,知识教育关注是人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不断强化是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将善的美的情感尽量发挥,将恶的丑的情感压制淘汰。教育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要对自身传达的内容加以净化,把蕴含积极向上、健康的以及乐观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后,也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关注的,意志教育的最大理想则在于能将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融合,把外界的知识和情感变化内化为人的意志行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受到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再一次引发心灵境界的整体化变化,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作为祖国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语文教育与一般语言、文字教育一样地遵循着语言和文字学的规律,但是它又不能够等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教育。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对于培养一批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创造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中,语文教育不仅给现代人才传授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为他们打下坚实而牢固的精神基础,进而能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挑战。语文教育培养了一批能安身立命的“自然人”、能独立思考的“文化人”和能自由发展的“美术人”,从“自然人”到“文化人”再到“美术人”是语文教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这也是笔者所说的人的人生“三层楼”。这三者的过渡是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个人在语文教育中会取得不断向前的动力。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