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代福
在高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只顾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继承;只重视“教”的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而忽视了“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只强调教学的个性特色,而忽视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所以这些不良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许多条件,如社会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我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感悟到,要克服上述不良倾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确确实实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必须体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其课程性质时指出:“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使他们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较的最大特点。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或高效教学,必须抓住这个特点,体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与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统一。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改革,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在这个方面,我的做法是:结合教材的教学,及时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并指导学生作一些课题探究。如笔者在进行《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进行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时,联系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利用节假日,布置一些探究课题,如《我心目中的学习型社会》、《改革开放30年之我见》、《神舟号中的哲学》等,引导学生从文化、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物的发展是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需要创新、发展与超越。如:教学理念创新方面,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生本”理念、民主教育理念、回归生活理念、教育生态理念、教与学并重理念等;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教学评价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多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等;在课堂教学方面,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更加重视生成性教学;在教师成长方面,重视教学反思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学创新,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也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改,把传统的一些有效做法看成是教改的绊脚石,全盘否定。比如讲授法,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批判。但不容否认,讲授法作为教育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虽然它有许多不足,但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如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它有利于大幅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因此,讲授法也有它的可继承性,我们应该将它与其它教学方法充分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合理有效地加以運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对其全盘否定显然是不科学的。因噎废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