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妙
[摘 要]学好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基础.初中数学的概念数量很多,为了实现有效率、有深度的概念教学,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作者在查阅研究成果和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新性尝试,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21
概念是建造数学大楼过程当中不可缺的基本元素,它如同一砖一瓦,扎实地推动了数学知识系统的建立形成.初中阶段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时期,对于数学概念的有效学习显得更加重要.从表面看,数学概念并不复杂,似乎只是几句简短的文字.其实,隐藏在精炼文字背后的是丰富的思想内涵.只有准确透彻地把握住了概念的表意、内涵与外延,才能说是真正掌握它的含义.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入数学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必不可少.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数学知识当中最难吸引学生热情的学习内容.由于概念中的语言具有极为精炼的特点,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和枯燥.这时,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便可以助教师的教学一臂之力.
例如,我在引入“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植树的生活场景.“当我们把一棵树种到土里之后,怎样确定这棵树种直了呢?”随后,我将这个场景逐渐缩小,以一支笔竖直戳穿一张纸来演示,最后将其演变成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相交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际生活的描述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进入到“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的探究当中,轻松而又有趣.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从实际生活当中而来的,因此,想要建立起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不困难.在概念引入阶段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大大减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生疏感.
二、合理切入生活,形成数学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只停留在对概念字面含义的捕捉,忽略了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究与把握.这是数学概念学习的一大缺失,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在概念形成阶段合理切入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延展概念学习的深度.
例如,在进行负数概念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对它的内涵进行认知,我充分借助了实际生活的辅助.教学中我先拿出一个温度计,带领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让学生直观地从大小关系上理解负数.再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知道-2℃比2℃低.随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一幅地理课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标有等高线的地图.通过对其中-1500m与200m等数据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并不仅仅反映大小的关系,还表示与正数相对的状态.
很多时候,如果教师只通过单纯的叙述来向学生阐释一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往往是收效甚微.试想,对于一个本就十分抽象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初中学生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透彻理解呢?而加入了实际生活的内容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善.在恰当的生活情景辅助下,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自然而然会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学生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
三、投入生活应用,巩固数学概念
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笔者认为,对概念不仅要会背诵、会解释,最重要的还是会应用.学生只有完整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进行理解,它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效果.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先上下对折一次,再继续左右对折一次,然后沿着其中一个对折的边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如下图).随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四种纸张开后可能出现的形状(如下图下),让学生结合刚学习过的概念分析出正确答案.当学生觉得过于抽象提出疑问时,便让学生拿着纸亲手操作并引导其理解:原来自己平时常常进行的折纸活动中有轴对称概念的原理.
将数学概念投入到生活应用当中,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通过让学生看到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为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二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过程中检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并对其理解的深度进行二次推进.
在众多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中,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被很多教师所接受和使用,收获的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正如上文中所叙述,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多次尝试在数学概念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并且以这种联系作为概念学习深化的有力推手,效果十分理想.学生们深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