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015-05-30 02:38孙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就业大学生

摘 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主动适应新形势,先就业后择业;把创业当就业,努力创新创业;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力更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更重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最近,经济新常态、社会转型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749万人,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据了解,现在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保守的说有25%以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双重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如何适应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又在哪里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试就这个方面抛砖引玉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放下身段、“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来自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的资料显示,每年全国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有2500万,尽管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12年起开始逐年下降了,但劳动力供给仍将处于高位。另外很快还有一个在职职工延迟退休的问题。经权威部门测算,一直到2030年左右,全国劳动力一直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总量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应该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经济发展的一定增量,才会产生增加就业岗位的一定数量,反之亦然。然而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结构在进行调整,势必造成就业岗位提供的总量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不断增加,所以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很纠结:先就业,“剜筐就是菜”,害怕将来的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要择业,挑挑拣拣,然而心仪的工作并不好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毕业就等于失业。当下一些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思想转换就很“现实”、“差不多就行”、“只要适合自己就行”,比如当前市场销售不大景气,产能过剩,一些大学毕业生主动放下身段,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工资报酬稍低一点也认可。毕竟当前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的比较好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虽然工资报酬不高,发展空间不大,但是,毕竟凡是岗位工作都可以锻炼人和提高人,当进一步积累经验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现在当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凡是遇到这样的机遇和岗位都会毫不犹豫的与用人单位签约。先就业后择业,填饱肚子再图发展。我们认为这是理智和理性的选择。如果大学毕业了还是啃老族,许多人特别是来自农村的生活并不富裕家庭的毕业生,心里面总好像很难迈过这道坎。因此,根据职业规划,选择定位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先生活后发展,“骑驴再找马”应该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最好的选择。

2 把创业当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当前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动机、新引擎。如果让更多的人去创业创新的话,这对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就业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需要更新一个观念,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制内的才是好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存在的,适合你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体制内的工作,考公务员?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考事业单位?竞争很激烈大多数人考不上。另外从个人层面看,毕竟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估量。我们从国家层面不能更多的去引导优秀的青年人去机关去事业单位,而应当靠体制和机制去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和创新,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后劲。应该说独立性和成长性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考量的重要因素,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是多元化的,并非从一而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先就业后择业是要提倡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这绝不是盲目就业,更不是盲目攀高,而是实事求是,量体裁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常态,大学生注册的网店越来越多,销售额越来越大。

目前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尽管目前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还不算大,但是他们有一定知识、有创业激情和有技术能力,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一定会越来越多。

3 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力更重要

多年来,考证热一直在高校校园里高烧不退。许多在校大学生为了给将来就业增加砝码,成为疯狂的考证一族,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资格证、律师证、会计证等各种证书很受欢迎和青睐。但是从去年开始,国务院改革取消了一百多项由相关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证,随之考证热开始降温。高校学生考证一直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考取了一些跟自己职业定位和规划没有多大关系的证书。许多大学生除了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证书外,还考取了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但是目前的工作根本用不上这些证书。一本简历,用人单位的主考官顶多浏览30多秒钟,往往更看重的是能否与职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而绝不是各种证书的数量,在人才就业市场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各种名目繁多的各类证书并不感兴趣,往往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证书,大学生逐渐趋于理性看待,证书并非越多越好。

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作者简介:

孙艺文(1988-),女,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创业创新:青年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