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纸质阅读数量减少,具有“浅阅读”倾向,查阅资料也以网络渠道为主。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避免网络对经典阅读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经典阅读能力。首先,明确文学经典之功用。其次,论述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最后,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方式。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文学经典纸质阅读
【作者单位】王淑玲,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尤其是经典阅读,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加情趣,提升素养。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经典阅读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纸质阅读数量明显减少,以网络阅读为主;第二,阅读以消遣为主,具有“浅阅读”倾向;第三,查阅资料以网络渠道为主,过分相信网络和依赖网络。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避免网络对经典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能力。
何为经典?《辞源》释曰:“旧指作为典范的经书。”而今的经典,不仅指经书,凡是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都可称为经典,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典范权威性作品和著作。如何在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取得平衡,如何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文学学科为例,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学经典之功用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宗旨,哪个行业有钱赚,就趋之若鹜;哪个行业薪水薄,可能就门庭冷落。很明显,大学生选择专业亦是如此,哪个专业能最快带来经济利益,那个专业就成了“香饽饽”,招生爆满;哪个专业毫无“前途”,则被认为是“零余者”,备受冷落。公平地说,这种现象还算正常,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毕业后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说是生存问题,确实应该认真考虑。然而,作为大学生不能太“功利”,认为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没用的课程就不去学。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被认为是“美而无用”,在这种观念下,文学经典的处境更加尴尬。尤其一些工科专业,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帮助都不大。更为尴尬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不太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使得文学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然而,文学真的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吗?“无用”和“有用”应该怎么区分呢?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匠石途中见到一棵很大的栎树,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匠石却说它是一棵无用的散木,用它来做船,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棺材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皿,器皿会很快毁坏;用它做门,门上就会流出汁液;用它做柱子,柱子很容易被虫子蛀坏。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树,正是因为没有用处,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后来栎树托梦对匠石说,那些有用的树,比如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和瓜果等,果实成熟了就被摘掉,枝叶被折断,这都是因为它们有用而遭到的痛苦,所以往往不能终其天年。栎树不会结果子,木质又非常松散,什么也做不成,是“无用”之树,因为“无用”,所以才会如此高大长寿;因为“无用”,所以才可能遮蔽数千头牛;因为“无用”,所以才可以终其天年。“无用”便是它的“大用”。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无用”却有“大用”的学科。
巴金先生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 文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如果专业技能是航船,那么文学则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没有灯塔的指引,再坚固再先进的航船也可能失去方向。如果专业技能是乐曲中的音符,那么文学则是乐曲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制约,再好的音符也不可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毕竟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只懂得机械地工作,而不懂得艺术地生活。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规划人生等,这些都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人文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很多都有高深的人文素养,比如李政道、杨振宁、爱因斯坦等。著名社会科学家冯天瑜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在校学习,进修文学课显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见效可能没有那些热门专业直接快捷,但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二、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经典纸质阅读的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触文学经典较多的可能就是在课堂听课之时,所以教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升文学经典的吸引力,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要诀,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学得好。所以说,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是发挥文学经典最大功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离不开课堂教学,就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文学经典讲授的目标。讲授目标决定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因此,明确讲授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文学经典不能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汉字释义、语法分析等;而文学经典讲授主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较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其次,文学经典讲授的内容。讲授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讲授内容的不同。课堂上,文学课的讲解不可拘泥于作品。比如,对于教材所选文言文逐字串讲,逐句翻译,对于现代文注重讲解它的段落层次等,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是中小学语文的讲授内容。这样讲下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篇篇孤立的作品,对文学史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字斟句酌的讲解渐渐失去兴趣,甚至对古文阅读发怵。文学经典不能完全顺着中小学语文的路子来,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讲授内容应注重两个方面:文史化并重,博与专结合。这里的文史化分别指的是文学作品、文学史和传统文化。即在讲解作品的同时,还要介绍作品与作品、作品与作家的联系,以及作品的地位影响等,此外,凡是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都应尽量向学生讲解清楚。文学作品是基础,而文学史和传统文化是文学经典的精神。文学史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品,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亲切感和对古代文化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发挥文学经典的最大功用。博与专结合与此相通,专者,指对具体作品的讲解;博者,指对文学史、传统文化的介绍。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对作品反映出的特有文化特别感兴趣,甚于作品本身。教师平时应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单凭一种专业知识进行授课已很难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必须具备专业之外的多种知识技能,各种知识互相配合、互为佐证,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再次,文学经典的讲授方式。文学经典的讲授应力求生动活泼,学生只有愿意听、喜欢听,才有可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准备离不开网络。当所讲内容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教师就可以将此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比如,在讲到传统文化时,可以在屏幕上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代服饰、古代车马、古代建筑、古代器皿等,这些都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而利用图片展示则会更加直观,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另外,有部分唐诗宋词被翻唱成歌曲,当讲到这些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响播放这些歌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美妙婉转,领略艺术之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借助网络进行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避其弊端,用其优势——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纸质阅读方式
虽然,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受到冲击,但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生应以文学经典为基础,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经典阅读的能力。网络是无罪的,它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其弊端,让网络为人服务,而不是受网络的制约。
第一,要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鱼龙混杂。很多文学经典在网络上都能搜索到,这给经典阅读提供了便利,坐在家中,仅用一部手机,即可阅览上下五千年,节省了去图书馆的时间和搜索的烦琐。这是网络阅读的优势,但是,这同时又是网络阅读的劣势。首先,网络上的文学经典如果不是原文扫描,而是重新录入,会容易出现错误,甚至造成误读和误解。有时,网络环境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污染,存在内容失实、重复甚至误导等现象。传统纸质文学经典则权威性相对较高,保存相对较完整可信。其次,网络阅读缺少阅读的闲适和自由。阅读要讲究阅读的心情和环境,手捧一书,或坐,或立,或卧,身心放松,环境安静,或诵或读,随时勾画,或写下心得,这是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而网络阅读就不能这样,不能随便勾画,有时电脑主机发出或轻或重的噪声,用手机又担心辐射,完全没有静心阅读的环境和兴致。最后,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比,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纸质有利于收藏。因此,大学生应适当减少网络阅读,增加纸质阅读的数量。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书中的内容,而且要阅读自己的心情;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修养身心的上佳方式。
第二,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大学生阅读普遍具有浅阅读倾向。浅阅读具有速成、浅显、功利的特点,虽然较为快速、及时,但也存在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是浮躁心态的外在表现。著名作家王蒙谈道:“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阅读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讲到种树之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郭橐驼种植的树木之所以“硕茂蚤实”,是因为他能够顺其自然,顺应树木的天性;而其他种树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对树木“忧之太勤”,对树木照顾得太周到,干涉得太多,总希望树木能够快长、长好,功利心太重,心态浮躁,反而违背了树木的天性。从本质上说,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庄子》言“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无为就会不灭其性,文学经典阅读亦是如此。万事皆如此,以手掬水,当你一心只想捧到更多水的时候,掬水之手会自然收紧,这样你的所得是很少的。当你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去掬水的时候,双手自然放松,这时候所得之水是最多的。
第三,查阅重要资料,尤其是古文资料,应以权威纸质媒体为准,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具有纸质查阅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各种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很多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对所查阅的资料要求比较高的时候,还是需要秉持严谨的态度,与纸质资料相互核对验证,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网络。
总之,网络发展到今天,网络阅读已是不可逆转,对于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必过于惊慌,亦不可过分地沉迷和依赖。网络阅读是纸质阅读的有效补充,但仅仅是补充而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明确网络阅读的利弊,消除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查阅古文等重要资料时,可适当辅助以网络查阅,但最终还是应以权威的纸质媒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