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惠 张文红
【摘 要】 学术出版究竟该不该数字化以及如何做好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出版发展,是国内学术出版行业最具争议的主题,但关于学术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中,尚未找到言之确凿且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本文尝试从学术出版的特征出发,分析学术出版数字化的必然性,并指出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冲击传统学术出版、著作权保护冲突和学术平庸化等问题。同时,针对此类问题,本文给出相应对策,最后从大众化、自助出版和众筹出版等角度,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学术出版;数字化;路径
【作者单位】李惠惠,北京印刷学院;张文红,北京印刷学院。
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收入为1935.49亿元,而同年纸媒出版收入为1796.69亿元,数字出版在营业收入上首次超过纸媒。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4年7月15日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整体收入规模为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其中,电子书板块增长最快,年收入总额为38亿元,从2006年到2013年,我国电子书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8.16%;互联网期刊年收入12.15亿元,收入增长较为平稳,从2006年到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12.69%;数字报纸年收入为11.6亿元。从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看,数字出版作为新兴出版业态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保障和强大的受众基础。
一、学术出版的特征与数字化必然
关于学术出版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学术出版就是围绕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及传播的原则、规范、过程和商业模式等的出版实践活动,主要有学术图书(含学术辑刊)和学术期刊两种形式。学术出版的含义决定了学术出版与其他书籍不同,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使命。学术出版的目的除经济效益之外,往往承载着传播思想和传承文明的功能,承担着扩展和传播学术影响力、提升业界研究水平和营造社会学术氛围的责任。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学术出版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1.学术出版的特征
学术专著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前沿性和特殊性,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导致传播范围相对大众图书较窄。这是学术出版面临的最严重的制约。但正因为如此,学术出版受众群体对此类图书的价格敏感度不高,需求价格弹性也普遍较低。出版社通常对学术出版物定价较高。同时,学术出版物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术承认,而不是追求销量和盈利。学术出版研究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前沿,需要出版的学术专著种类就非常多,而学术出版物的受众数量少且分散,导致图书进入市场后往往没有读者购买,等到读者有需求的时候,该图书往往已成为短版或断版书,此时,读者已无从购买。另外,学术出版作为特定的出版领域,出版资金来源并不仅仅依靠市场,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研究机构和国家科研基金的支持。
2.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必然
数字出版强调出版流程中的二进制化,即综合运用流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存储与数据库技术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校对过程的数字化和印刷复制的数字化等。数字出版所具有的阐述自由、便于检索、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满足个性化需求、出版灵活、可按需印刷和低成本等特点,刚好解决了学术出版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而近年来,一些教研机构日益重视使用中国知网(CNKI)等在线学术资源数据库,各大高校和出版社纷纷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逐渐减少馆配图书的采购量,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方向。
二、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学界对学术著作出版的数字化讨论日趋热烈,业界对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关注度也日渐增强,如我国2013年学术出版年会的主题就定为“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虽然,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学术出版机构改革奋进的方向,但其在数字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1.对传统学术出版的冲击
学术出版物是典型的“内容为王”,读者购买学术出版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读者只要能够获取内容就等于消费了该学术出版图书。由于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学术著作的作者和读者善于运用网络获取国内外的学术研究资料,也较容易接受数字化的学术出版物和线上付费阅读的方式。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产品所具有的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让学术出版物的作者和读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得传统学术出版物纸质出版形式遭到严重挑战。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强且受众范围较窄等特点使得学术出版物销售周转率低,严重挤压了独立学术书店的生存空间。同时,纸质出版物的相对较高成本和学术出版“开放存取”免费出版模式的发展,都对传统学术出版造成了冲击。
学术出版受众范围窄但相对稳定,学术出版物的专业性强却难以模仿,内容生产周期虽长但时效性更久,学术出版的这些种种劣势同时也是学术出版进行数字化的优势,有助于学术出版社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产品,该款产品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率先将数字化出版作为新的盈利渠道和拓展的突破点。该学术数据库平台包括运营前台和管理后台两大部分,运营前台由数据库首页、数据子库、用户登录、跨库选择和检索等部分组成,为机构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检索和在线阅读等数据库服务;管理后台是面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数字运营部门编辑、管理人员等,提供数据库管理、机构用户管理和网站管理等服务。北京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特色和学术专长,整合现有学术资源,准确定位,走出了“专、精、特、新”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2.著作权保护的制度冲突
近年来,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传播逐渐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手段。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不断发展并引起社会关注后,有关数字学术出版物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而我国目前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主要是以《著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知识产权网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如传统著作权法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版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其复制权以及“合理使用”的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第5款规定,著作权人对他人对作品的复制行为有决定权,并可对他人复制行为收取报酬。传统的著作权技术保护手段虽能推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但著作权人对技术保护手段的滥用却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这种“保护”的滥用,更多是因为对经济利益的无限渴求。
针对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关于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要尽快制定出与著作权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条例,让当前对著作权保护技术的不当和泛滥使用有法可依。另外,要消除著作权技术保护与传统著作权法在保护手段上的冲突,以知识产权法为依托,实现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与技术保护的有效结合。
3.学术出版平庸化
学术出版作为人类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近几年,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虽然给学术出版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部分出版社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过分依靠品种的扩张,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的审核并不严格,导致“跟风书”“攒书”的现象不断出现,选题质量每况愈下。我国学术出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科研基金,而部分出版社为了维持数字出版的繁荣表象,只要作者提供资金支持,便会提供版面出版其“研究成果”,导致一些学术水平不高、质量低下甚至抄袭之作也能得到出版。同时,选题雷同、出版审核环节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和数字出版编辑人员的不稳定都使得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平庸化”的倾向。
学术出版需要引进准入机制,尤其从事学术出版的出版社,必须在数字化浪潮中保证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首先,出版社要加强品牌意识和行业自律,这是学术出版专业化的关键;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学术出版除《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已有的法律、法规之外,更应该健全和强化学术出版的规范。最后,相关机构还应该构建更加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鼓励学者著书立说。
三、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传统学术出版的传播手段很少考虑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学术出版的读者毕竟是小众群体。学术出版数字化读物的受众既包括学术出版物的读者,更包括学术著作的作者,他们对学术出版物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学术出版的读者对学术出版物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接受的特征,他们在选择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因此,在学术出版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推动学术出版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1.推动学术出版大众化
由于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深奥而神奇的科学现象和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能够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进行演示,如卫星发射和运行、神舟系列飞船的升空等,与之相关的科普图书和学术著作大受读者欢迎,也激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一部分大众文化作家热衷于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学术理论成果的普及,致力于从社会实践的层面和大众文化的视角来阐述深奥的学术问题。如曾经占据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图书《世界是平的》,经由美国国务卿、耶鲁大学校长力荐,在我国风靡一时。这本书便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和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转换传统学术著作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抽象的学术原理引向大众的学术著作。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更应该借鉴大众化出版路径,鼓励学者和科学家积极投身学术普及工作,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语言阐述深奥的学术理论,将深奥的学术理论大众化,从而实现学术出版的传播和推广。
2.鼓励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是作品不经过出版机构,利用社会资源自行编辑、印刷和发行图书的出版模式。作者可绕过出版社和代理商直接与印刷商、发行商和图书设计师打交道。美国作家休豪伊(Hugh·Howey)在《2015年1月作家收益报告》中追踪2014年全年共计12万笔亚马逊电子书资料后发现,自助出版电子书占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总数的33%,销售额则占电子书销售总额的20%。学术出版和小众化出版更适合自助出版。目前,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自助出版模式有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该平台已于2014年3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是国内首家由国家一级出版社打造的图书出版平台。“来出书”平台以学术著作的自助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师、学子和科研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能够实现学术出版产品多终端与多形式发布和出版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运营,作者可全程参与图书的出版、营销及销售。“来出书”平台由于使用了自动化的无纸化出版流程系统和POD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出版效率,节省了出版成本,较传统学术出版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该平台通过按需印刷,真正做到了学术作品的“不断版”,使学术出版物传播的时间更久。最终,学术出版物的传播价值及其传播效果将得到提升。
3.尝试众筹出版
“众筹”一词最早由《连线》杂志主编杰夫·豪于2006年在《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一书中提出,其含义是向大众筹集资金,使大众成为企业的投资者并获得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回报。众筹出版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让作者向读者群展示创意和前期宣传,进而让感兴趣的读者进行资助,从而实现图书的顺利出版。知乎团队打造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一书,从选题到论证再到编辑出版和营销等流程基本都是通过众筹实现的。目前,国内学术出版的众筹图书中,《清华金融评论》便是创造众筹杂志预售发行的先行者。该杂志于2013年12月17日在众筹网上线,募集金额3天内就达到8万多元,众筹预售项目获得成功。众筹出版不仅可以拓宽学术出版的融资渠道,还能够打造开放互动的学术传播平台。同时,依赖数字化平台的宣传,出版社可以扩大学术著作的发行量,拓宽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利于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大众化普及。
从出版实践层面来看,较之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实际是最需要实践的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蔚华曾公开表示:“学术出版是最适合数字化盈利的一个出版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为学术出版培养了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不仅是出版社寻求多元发展的策略和途径,更是学术出版资源在出版市场进行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无论是学术出版的大众化,还是自助出版和众筹出版,若对其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将从整体上重塑学术出版行业的生态。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 2014.
[2]卫军英,杨玲. 新媒体环境下学术出版如何营销传播[J].中国出版,2014(11).
[3]田慎鹏,柳建尧. 浅析学术出版平庸[J].中国编辑,2013(2).
[4]王漱蔚,张莉. 数字学术出版与著作权技术保护[J].编辑之友,2013(5).
[5]王佳,芮海田,赵文义等. 众筹视域下学术出版路径思考与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