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塑造的情感空间

2015-05-30 21:43舍志鹏
中国广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

舍志鹏

【摘  要】广播情感类节目有着特殊的地位,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主持人和听众双方都会产生影响。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千里共良宵》《男左女右》《叶文有话要说》为代表的广播情感类节目进行解读,分析主持人、听众的心理活动,并从该角度寻找广播情感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广播情感节目   传播心理学   人际吸引   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是以声音为唯一传播符号的媒体。它曾经是新兴的电子媒介,在战争中鼓舞士气传达政治理念。如今,广播作为最快捷的新闻发布渠道的地位逐渐被代替,但它却没有在媒介变革和融合的时代被淘汰,而是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各类广播节目都在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的出路,其中广播情感类节目由于声音传播的特点及其所塑造的媒介空间给听众提供了独有的听觉感受,从而仍然深入传者与受者的心理层面并产生影响。

已有关于广播情感类节目的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某一档知名情感节目的描述性研究,即介绍其节目架构以及收听体验;二是对于该类节目的作用及影响进行主观建构,为广播情感类节目(也有研究者将其定位为广播夜话节目或广播情感谈话节目)的运作和前景正声。这些研究都关注到情感类节目借由广播媒介平台传播而产生的重要性和独占优势,但是缺少学理性的解释。因此,笔者以听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为出发点,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国内已有广播情感类节目进行解读,从传者、受者以及传受者心理互动三个视角进行心理学层面的挖掘。

一、广播情感类节目与心理需求

广播情感类节目有别于广播新闻,关注的焦点不是实时发生的新闻大事,而是围绕现代生活环境为听众所带来的心境上的变化而设置选题。因此,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媒介内容,是以满足听众精神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广播情感类节目的时效性、新闻性略差,而在接近性、新鲜感和满足感上发挥着更明显的作用。

定位不同,必然决定该类节目与新闻节目构成的不同。有学者认为,选题、声音、结构、主持人是广播情感类节目的重要构成要素。①从节目制作角度来说,选题、声音和主持人等是成就一档广播情感类节目的重要元素,而特别的结构是广播情感类节目区别于广播新闻的逻辑体现,如黑龙江电台辛辣直白的《叶文有话要说》,以热线为主线,听众倾诉感情问题,主持人或点评或解答;北京电台男女搭档互动的《男左女右》,用音乐和心灵鸡汤类文章串联;还有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午夜播出的《千里共良宵》,为都市夜间人提供心灵互动的平台,这些节目都恰当地运用了选题、声音和主持人等要素。然而,探讨情感类节目的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主持人、主题以及营造的声音环境、规划的节目逻辑都是传者用以满足或迎合受者心理需求的实践结果。

根据马斯洛著名的自我实现理论,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定位是对受众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的需求层面产生影响。

图1: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曲线

受众对于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以及最终实现自我的心理趋势,为媒体的情感类节目提供了播出基础。广播情感类节目属于广播文化,这种文化凭借声音的魅力趋向于激起听众强烈的情绪情感的效果。②广播的声音传播富于弹性,易于联想,特别是注重心灵交流的声音产品,给听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这样的想象给听众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提供了满足的空间。

综上所述,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声音魅力、情感投入、感性的媒介空间对于听众的情绪情感产生效果,而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传者与受者产生着心理互动。可见,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媒介的传播过程,包括对于传者、受者以及传受者心理互动三个方向对于广播情感类节目进行解读,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二、广播情感节目的传播心理学解读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传播过程,是一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互动传播过程,传者以媒介内容向听众传播节目产品,听众在对情感节目的参与和反馈中对传者实践施加影响,完成大众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而在大众传播之中,主持人与听众对话,进行心灵互动,凸显人际传播的独特作用。

(一)传者——主持人的吸引与魅力

主持人对于广播情感类节目来说极其重要,一是主题内容只有通过主持人的传播才能达到受者,主持人如何切入、组织语言、与听众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心理效果程度;二是在广播中,主持人的声音魅力与情感类节目有很高的契合度,通常情况下,主持人的个性辨识度、沟通技巧以及节目风格是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呈现的。因此,在传者层面,笔者主要从广播情感类节目主持人的视角进行解读。

1.主持人的人际吸引

如前文所述,主持人是情感类广播节目中的人际传播主线。新闻类节目注重每时每刻的信息更新,特别是类型化新闻广播不断推广后,广播新闻的运作已不仅仅依赖于听众的固定收听,而是用海量资讯和快捷的信息整合树立广播新闻的权威形象。

广播情感类节目则完全不同,这类节目播出时长较长,时段固定,每期节目的主题固定,内容的内在结构和走向也是传者事先有意图编辑过。因此,一档情感类广播节目是否能够引起听众注意,是否能够培养听众的约会收听意识,进而能否实现情感类节目的心理效果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听众与一档节目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交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启和持续则需要主持人的人际吸引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包括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个体属性层面(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尊),以及个体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③透过人际吸引,主持人会想方设法获得听众的理智认同和情感认同,达到情感认同后,主持人与听众在情感节目的平台上建立心理需求与互动的过程。

人际吸引有规律可循,例如接近吸引律和情感吸引律。接近吸引律可以是主持人以及听众的时空接近,也可以是态度或是兴趣上的相似。北京音乐广播的夜间情感节目《男左女右》,以音乐和两位主持人的调侃以及心灵鸡汤“暖文章”串联而成。在人际吸引方面,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由于性别不同、音乐兴趣不同而在节目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样同时从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进行的情感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接近吸引规律的实践,女性主持人的观点态度与女性听众形成接近,男性主持人以反驳搭档的姿态与男性听众形成接近。这样的节目形态,以及“不悲伤的夜晚”的情感态度,使得主持人与听众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电波感情的过程相对顺畅。

2.主持人魅力之于情感类节目

情感类节目给主持人提供了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相应地,主持人通过情感节目把自己的魅力放大,主持人的魅力与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心理功能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是凝聚于主持人身上的美对听(观)众的吸引力,也就是把听众、观众留在收音机或电视机前的吸引力。④放置到广播这个媒介领域,主持人的魅力只能通过声音来传输,通过语言的组织、播讲的艺术、观点的表达来体现。《叶文有话要说》作为影响力十分广泛的情感节目,以听众热线阐明问题,叶文辛辣点评,并且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为听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播商品的典范。无论叶文直白个性的点评是否合理、情感话题是否会向低俗转型,叶文作为该档感情类节目的核心支柱,她的个人魅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听众锁定节目,打进电话,都是为了与叶文进行交流,这正是个人魅力发挥功用的结果,她的辛辣措辞、高涨的情绪是构成主持人魅力的成分。

(二)受者——听众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学习

1.寻求归属感与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阐述的五个需求层次中,广播情感类节目主要针对归属与爱、尊重两个层次。广播情感类节目内容呈现形式丰富,既有通过电话倾诉与交流的即时互动,也有主持人通过电波的悉心话语、音乐加美文这样“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交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在人际交往日益让位于人与媒体的“交流”时,受者就更加需要从媒体信息中寻找自己认知及态度和情感表现的参照物。⑤无论是即时互动,还是继时互动,听众都在倾诉交流和思考的声音传播过程中寻求自我实现。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听众在收听中寻求一种情感和心灵上的认同和归属,因此这类节目的话题选择并不十分具体,但是却能勾起听众精神层面的归属需求和倾诉需求。《千里共良宵》作为中国之声情感标签明显的夜间节目,用这样的话题陪伴着听众,在听众中间唤起共鸣,为自己的归属于爱、尊重的需求寻找实现通道,向自我实现的更高目标迈进。

2.情感交流自如轻松

情感类节目适合广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电波为听众提供了相对隐蔽的交流空间,即使是电话交流,也是隐去了听众身份而只有声音交流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削减“晕话筒效应”为受众带来的困扰。

通常情况下,“影响者同被影响者处于面对面的环境中,在许多情况下,被影响者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即表现出习得行为,如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然而,媒介环境造成的影响则不同。由于媒介信息的‘虚拟性,影响者与学习者(受众)的非地域性,使受者不容易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⑥情感类节目涉及的话题相对敏感和私密,也许会包括感情问题、经历的创伤或者是内心的孤独情绪,所以,听众想要为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找寻舒缓或发泄通道的时候,广播情感类节目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

(三)透过情感类节目的心理互动

有研究者认为,在劝服或者态度变化的过程中,传播内容中的感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的和客观的因素。这也就说明,感性和非理性因素使得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成为可能。具体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感性的只靠声音连接的广播情感类节目中,主持人和听众心理之间达到情感的相融。

本文中提到的三档节目《千里共良宵》《男左女右》《叶文有话要说》在相当程度上囊括了目前国内情感类广播节目的主要元素——《千里共良宵》中富有磁性嗓音魅力的主播,以美文播讲和音乐为架构,用感性的主题陪伴深夜听众;《男左女右》剑走偏锋,以男女主持搭档的形式互相调侃奠定了欢快的夜晚节奏;《叶文有话要说》也是颠覆了传统情感类节目音乐加细语娓娓道来的内容模式,针对一个个具体的感情问题“对症下药”。可以看出,音乐、美文、磁性的嗓音、辛辣的点评都是在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感性联系,通过一次次的铺陈、一次次的接近,主持人与听众在情感类节目中超越了大众媒体和受众的概念范畴,达到心灵的互动。情感节目的传者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传播心理学对于该类广播节目的影响,但是主持人确实将人际吸引规律和个人魅力置入他们的节目实践中,而听众的收听目的也不仅仅停留在欣赏音乐欣赏美文的认知层面,而是通过这样非理性元素占据主要地位的广播内容,来寻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寻求社会学习的动力和支点。

三、广播情感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一)舒缓社会压力

有研究指出,广播夜谈节目承载着拟心理咨询功能,它所具有的社会疏导与引导的力量,对缓解或减轻听众的心理矛盾与压力、调节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⑦笔者认为,囊括夜谈节目的广播情感类节目同样适用疏导和缓解听众矛盾和压力的功能。进一步,由于生存压力、生活困境和竞争所积压的社会压力,也可以透过广播情感类节目得到一定的舒缓。

大部分广播情感类节目设置于晚间时段(《叶文有话要说》在傍晚时段播出,是个别现象),这个时段正是人们工作中得到暂时解脱,渴望感性放松的时刻。在这个时候选择收听广播的人,很有可能是在寻找一个舒缓渠道,而这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轻柔的声音以及抚慰心灵的文字,广播情感类节目正好可以契合听众需求。虽然有些广播情感类节目存在刻意营造感性氛围,而产生传播内容同质化或粗浅化的现象,但不得不说,广播情感类节目在为缓解社会压力做着积极的尝试。

(二)释放人文关怀

我国的城镇化脚步从未停歇,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社会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生活秩序。正如波普诺所说,每一种活动都常常牵涉到一组互相分离、互不相干的组织、角色和人群”。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媒体关注到了要为公众提供更宽广的公共事务的参与空间,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也承担了这样的功能。然而,对于人们情感或感性元素的交流空间的关注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关注点,不是时事、不是政治也不是权力博弈,它们关心听众思绪、关注情感的交流与归属,因此,社会转型为社会公众带来的种种变化中,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应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变化,体现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
职业幸福:教师交流的理想向度
从生存需要看西娅的自我实现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职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实现视域下志愿精神的培育
中国戏剧评论“死水微澜”现象之我见
被遗忘的心理学经典
从社会性别理论看玛丽恩·福瑞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