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凤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手术证实的彩超图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存在SMA、SMV位置关系异常,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其中SMV位于SMA前方12例,SMV位于SMA左侧20例,患儿中上腹存在低回声光团,有“漩涡征”或“靶环征”,肠扭转180°~540°;超声检测呈阴性3例,其中,2例患儿无肠旋转不良现象,可能为血管位置的正常变异;进行术后随访,漏诊3例,患儿SMV位于SMA左侧,肠扭转180°~450°。结论:彩超检查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准确快捷等特点,应用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诊断,确诊率较高,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彩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3-0160-01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与婴幼儿中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为胚胎期肠系膜动脉轴心旋转不全或异常,导致肠系膜附着不全或肠道位置发生异常等,若延误诊治,患儿极易发生肠坏死,从而引发生命危险。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3例,女14例,入院时间:出生12h至7d9例,7~28d13例,28d至1岁8例,1~3岁5例,3岁以上2例。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胆汁样物呕吐等。排除标准:无幽门梗阻性病变。
1.2 诊断方法
1.2.1 仪器 PHILPS-IE-22、HD-9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2MHZ。
1.2.2 方法 检查前4h内禁食,患儿取仰卧位,检查肝胆各脏器,沿上腹部胰头由上而下探测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根部,直到两者消失,于二维彩色图像下观察两者位置关系,检查其形态、内回声、血管走行等情况;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漩涡征”、“靶环征”;按照SMA、SMV位置关系计算探头旋转角度,做好记录;若两者位置关系无明显异常,扫查全腹肠管,探查肠梗阻部位,检查肠管蠕动、充气与扩张情况,仔细检查其周围组织是否存在异常。
2 结果
经超声检查,32例患者存在SMA、SMV位置关系异常,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其中SMV位于SMA前方12例,SMV位于SMA左侧20例,患儿中上腹存在低回声光团,有“漩涡征”或“靶环征”,肠扭转180°~540°;超声检测呈阴性3例,其中,2例患儿无肠旋转不良现象,可能为血管位置的正常变异;进行术后随访,漏诊3例,患儿SMV位于SMA左侧,肠扭转180°~450°。上消化道检查:十二指肠至空肠起始部位完全性梗阻8例,不完全梗阻11例,梗阻末梢呈“靶环征”或“漩涡征”,梗阻近胃端与十二指肠除呈球性扩张。钡剂灌肠造影检查:21例患者中,盲肠位于左腹、中腹15例,右上腹2例,右下腹4例。
3 讨论
肠旋转不良的原因是肠管正常发育过程未完成,致使盲肠位置上移,十二指肠受到压迫引发梗阻。肠旋转状况发生时,盲肠旋转至右上腹,盲肠本身或着腹壁之间的韧带穿过十二指肠前方,对其形成压迫,导致十二指肠梗阻[1]。小肠系膜动脉根部较小,稳固性差,容易使中肠发生扭转,相关报道显示,中肠扭转在先天性肠扭转不良的患者中并发率为80%[2]。此时,肠管稳定性差,盲肠与结肠未固定,极易导致患儿肠扭转甚至肠坏死,即彩超检查显示患者上腹部包块呈“靶环征”或“漩涡征”,极易危及患儿的生命。超声扫查过程中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均扩张,旋转角度可结合横断面与纵切两面进行分析。相关研究发现,肠扭转幅度越大,肠系膜血管扩张程度越大[3]。本组患者中,大部分患儿出现呕吐胆汁症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肠严重畸形患者3例,腭裂与房间隔缺损2例,伴有便血2例,伴腹胀1例。针对此类患儿,依照临床表现难以做出正确诊断,需采用上消化道造影与钡剂灌肠造影进行检查,通过观察十二指肠有无梗阻情况与肠系膜上动、静脉根部位置,进行临床诊断,但这两种方式容易使婴幼儿产生吸入性肺炎或十二指肠梗阻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肠穿孔,应谨慎使用。超声检查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的优点,临床中诊断特性与灵敏度较高。综合比较,彩超检查安全便捷,能够全方位扫查患者病变结构,对患者各个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探查肠管壁血液运行的状况,有助于医务人员获取清晰图像,从而提高诊断水平,避免检查给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4]。但使用高频彩超扫查时,应尽量避开门静脉与脾静脉汇合的起点,防止误诊;高频线阵探头应置于腹中线,以便准确观察血管走行状况。本次研究显示,所有患者中,32例(86.5%)患者存在SMA、SMV位置关系异常,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2例(5.4%)患儿无肠旋转不良现象,漏诊3例(8.1%),说明将彩超检查运用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检出率较高,误诊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部分超声检查未显示明显异常者仍需X线检查鉴别确诊。漏诊患者,经过仔细检查,我院迅速为其制定手术治疗方案。为提高该疾病确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对彩超检查的关注,认真执行检查工作。
综上所述,将彩超应用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能够避免检查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提高检出率与确诊率,防止延误最佳诊治时机,提高患者存活率,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雪芹,田晓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6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16):3943-3944.
[2]蔡兴文.小儿肠套叠12例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9(18):4500.
[3]杨春江,王荞,唐毅,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7(08):1617-1620.
[4]左汴京,祝黎伟,张明,等.超声在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01):82-84.
(收稿日期:20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