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小衔接 提升教育理念

2015-05-30 09:16沈茗竹宋姗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理念方法

沈茗竹 宋姗姗

内容摘要:本文从教育理念提升的视角,从“应然”状态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教育资源多元整合、学习平台创设运用、内容方法科学指导、及时反思沉淀等有效策略,旨在提升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有效展开,使儿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小衔接 理念 方法

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而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但现行的幼小衔接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如单向性、片面性、突击性、盲目超前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和学习环境的断层,造成孩子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行为障碍。那么,如何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提升教育理念,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顺利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幼小衔接更为有效,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的问题。

一.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

新资源观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受教育者始终是受益主体,它承载着人类理想和社会公德的负荷,被视为厚德载物的载体。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尽力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恰恰是为了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1.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为了避免资源过剩与资源紧张的情况出现。首先,应按地域、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做好宏观的资源调控,尽力做到公平分配;其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做到监管结合,建立长效监督和考评机制。再次,微观层面应该考虑到学校与幼儿园在衔接过程中的环境、师资准备等,做好部门之间、校级之间的协调工作。

2.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理论上来看,衔接通常被视作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发展。[1]而幼小衔接的社会文化视角强调有效衔接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性的进程,涉及的不是独立的个体或者仅仅依赖个体的技能。在这种视角下,参与活动的过程很关键,儿童可以通过参与到入学体验的活动中而进行入学准备。这些入学活动不仅发生在社区、家庭,还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场所。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在即将入学前开始这些活动,而是持续的、交互的进行。在参与过程中,儿童受到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他们以“与成人或他人协商、分享、创造文化”[2]的方式进行的参与。

因此,应加强学校、幼儿园、家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有机整合,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多元整合之后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使分散的教育力量做到科学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创设学习平台,保证教育理论知识的充实与运用

知识的更新是理念转变与更新的前提。教育者要悉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选择出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具有普适意义的教育理论知识,创设多方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以家校结合的形式展开,也可以采用网络论坛的形式。学习平台的创设可以加强学校、家庭、幼儿园之间的联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以及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可以增加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少在教育子女方法上的盲从,增强家长在鱼龙混杂的早期教育培训机构面前的鉴别力和选择力,增强教育子女的自信心,加大因材施教的实施范围。

学习平台的创设,主要是形成联动机制的“联合体”,目的在于促使家长和教育者、教育专家能够在交流中提升教育理念,在探讨中明晰教育内容与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内容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在思维的启发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教育理论的充实要时刻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探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策略,注重在各个成长的过渡阶段儿童角色的转换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探讨儿童道德水平成熟度的认定方面,可以借鉴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三阶段六水平模型,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对儿童现有水平做出合理的测评,从而分析其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找寻最适合他道德向下一阶段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再比如通过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判断其现有发展水平是什么,然后找寻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找寻并解决阻碍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冲突体,从而突破发展的瓶颈,获得进一步的成长。这样的理论知识充实对转变教育思想,对提升教育理念,对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关注教育对象,加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指导

以往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决策对幼小衔接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其自主成长的过程分析。要想做到幼小顺利、和谐、健康衔接,首要条件就是要将视角转向教育对象,关注其身心发展规律,在了解其身体、神经生理发育、认知、言语、情感、社会性发展水平等现状基础上,掌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教育规律,选取科学、成体系的教育内容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引导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教育内容涉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几个维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将各项教育内容按照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进行细化,在初入小学的阶段,怎样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让儿童明白独立能力、自理能力都是长大的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要让其指导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和小朋友相处中应该注意什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知道要爱护和保护小动物,爱护小花小草小树,不破坏环境等。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系统的细节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契合度高,符合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选择,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理解力水平,应以游戏、角色转换、体验的方式展开,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幼小衔接中儿童身体上的准备包括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和准备,教育方法应灵活多变,例如针对于写字学习进行的手指小肌肉群的抓握、定向串珠游戏训练等。心理上的准备,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关注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然后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关的研究指出在儿童心目当中,对规则的认知、同伴关系在入学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早期的注意力水平及活动水平也受到了较多重视,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学前儿童更容易发生外化性的学校适应问题。言语发展水平不足的儿童难于重述和转述相对复杂的观点,而这些技能都是学校学习环境的新要求。词语流畅性的局限也使相关的思维技能受到限制,有限的词汇量对言语信息的保持有消极影响。Peterson指出,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受到两种神经生理因素的限制:一是脑的成熟水平,二是个体心脑结构对学校教育模式的适应程度。[3]总之,各种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关注从儿童个体内的因素转变为重视儿童生活其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关注儿童与学校的双向适应。而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表征,在科学诠释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教育内容规划和教育方法的适用性指导。

四.及时反思沉淀,积蓄理念更新的动力

教育当中无小事,要用专业的视角时刻关注儿童的成长历程,做到与儿童一起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建立儿童的成长记录袋,多元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进行教育方面的反思与沉淀,可以记录用了哪些方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哪些效果比较好,哪些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等内容。应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素养,认识到孩子能够较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

这样的反思与提升,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及时更新;有利于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教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内在的成就动机;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幼小顺利过渡,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86-90.

[2]Corsaro, WA&Rosier, KB(2002) Zena and Carlotta: Transition Narratives and Earl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aly, Human Development,45(5):323~349 In Dockett,S.Perry,B(2007). Transitions to School, UNSW press.10.

[3]盖笑松,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作者介绍:沈茗竹,辽东学院师范学院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宋姗姗,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理念方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可能是方法不对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